首页 理论教育 竹雕笔筒的精细技巧与创新点

竹雕笔筒的精细技巧与创新点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竹雕笔筒基本上采用的是浮雕形式的雕刻技法。清代竹雕名家吴之瑶自创的一种名叫“薄地阳文”的雕刻技法,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浅浮雕。从这两件竹雕笔筒的雕刻工艺及雕刻手法来看,其应出自吴之瑶之手。四川博物院所藏的另一件“三顾茅庐”竹雕笔筒,题款为“仲谦”,应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制,表现了刘备偕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画面布局合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雕刻手法娴熟。

竹雕笔筒的精细技巧与创新点

竹制笔筒的雕刻表现形式或工艺,是在汲取以往其他材质的雕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材质的特点和工艺要求而形成的,主要归纳为圆雕、浮雕和线刻三种形式。

(一)圆雕

所谓圆雕,是指适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刻作品。

圆雕中还包括一种半圆雕,即雕刻出需要表现的主要部分,舍弃次要部分,形成一半是圆雕而另一半隐藏成原物的形态,也有的是用其他图案、景物、平面等不同手段做衬底的一种雕刻形式。

实际上,不论是圆雕还是半圆雕,都是立体的、可多角度欣赏的、独立的个体。竹雕笔筒,不像竹根等雕刻多以艺术作品为主,其具有实用功能,或以实用功能为主,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圆雕竹雕笔筒十分少见。虽然从单个图案来看,有些笔筒的图案有圆雕的影子,但放在整个笔筒中看,由于不是独立的“个体”(笔筒本身才是独立的个体),是附着在笔筒上的,笔者认为这类笔筒的雕刻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圆雕。

(二)浮雕

浮雕是指在平面上雕刻出浮凸物像的一种雕刻形式。依照表面凸出的厚度,浮雕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以及透空(镂空)浮雕等。一些运用压缩、归纳、平面处理的浮雕又可分为单层次浮雕、多层次浮雕等类别。同时,浮雕的特点又是从一个方向欣赏的雕塑,其背面可以附着在平面或器物上,占据空间少,可以和圆雕、绘画等相结合,适用于多种环境的美化装饰。竹雕笔筒基本上采用的是浮雕形式的雕刻技法。

作为雕刻艺术中的一种造型语言和形式,浮雕有它特有的雕刻方法,它在平面上对自然物象进行体积上的合理压缩,使其突出在平面上,同时运用形体压缩的方法将其雕刻成形,可见它与绘画有一些共同之处,即不对表面形象的长、宽比例尺寸做改变,只将物象的厚度压缩到所需的尺寸。

浮雕可以多层次雕刻,也可以单层次雕刻。浮雕的层次及其所形成的凹凸面,在光线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明暗效果。

浮雕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www.xing528.com)

浮雕中体积厚者为高浮雕,体积薄者为浅浮雕。两者之间尽管没有明确的尺寸划分,但两者各有特点,已基本形成各自的模式。高浮雕除尺寸较厚外,与浅浮雕相比,在形体雕刻上与圆雕有近似的地方,甚至对某些局部的形体用圆雕的方法处理,造成的效果是形体压缩比例较小,侧面看物象形态变化较小,且体积感较强。如四川博物院所藏的明晚期嘉定派创始人朱三松的“和合二仙”竹雕笔筒,该笔筒直径9.1厘米,高15.2厘米,笔筒中两人蓬发露面,勾肩搭背,一人手持扫帚,一人手握蒲扇,长衫赤脚,悠闲洒脱。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特别是左边的人物,就采用了典型的高浮雕带有一点圆雕的处理方法,而且局部还进行了镂空透光处理,在光线的照射下,轮廓分明、清晰,人物的头部等部位体积感很强,虚实空间的互补,给作品平添了几分情趣

再如一件明代的“竹林七贤”竹雕人物笔筒,笔筒的直径为14.8厘米,高17.7厘米,四周雕满了人物、山石、树木等图案,内容表现的是“竹林七贤”如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日子,终日与琴棋书画为伴的闲云野鹤式的生活情景,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该笔筒雕刻面积不大,以散点透视构图布局,自然随意,用山石树木自然分割成5个大的区域,雕刻了大大小小28人。该笔筒采用多层次的、局部镂空的雕刻手法,有些雕刻的人物还隐藏在镂空物之后,器件华丽精美,雕工精湛。

浅浮雕相对于高浮雕而言,厚度较薄,不适宜表现较大的物象,在光线照射下,不会产生较深的阴影,立体感不太强,外形轮廓不明显,因而比较适合使用在笔筒类的小型物品上。清代竹雕名家吴之瑶自创的一种名叫“薄地阳文”的雕刻技法,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浅浮雕。

所谓“薄地阳文”,就是使图案花纹微微凸起,而在其他地方刮去一层皮,使其凹下去。该类浮雕主要的纹饰轮廓为阳刻凸起,而细部却以阴刻表现,在有限的厚度内,实现了有些高浮雕才能达到的效果。

如吴之瑶的“松菴道人”竹雕笔筒。该笔筒直径10厘米,高17.4厘米,其浮雕虽浅,却雕刻出一个面容慈祥、须髯飘飘、袒胸露腹、长衫及地、双脚赤裸、神态安详悠闲的道人形象,丝毫不逊于高浮雕的效果。再如吴之瑶的“村竖牧牛”竹雕笔筒,该笔筒通高15.8厘米,直径8厘米,表现牧牛人赤脚站在奔跑的水牛背上,裤腿袖口高挽,面露焦急之色,试图抓取远处被风吹落的草帽,动态十足,雕刻技法细腻入微。而整个笔筒的构图采用了绘画中的留白手法,达到了清新淡雅、简洁明快的艺术效果。从这两件竹雕笔筒的雕刻工艺及雕刻手法来看,其应出自吴之瑶之手。再来看看另一件浅浮雕作品,该竹雕笔筒为改琦卿画稿“蕉叶仕女”刻竹笔筒,为清代作品,直径4.8厘米,高10.6厘米,其图案外形的轮廓线凸出于底平面之上,外形清晰明了,对图案进行反凹形处理及中间挖去一点的雕刻技法,能制造一定的视觉效果,装饰意味较浓,但浮雕的体积感和手法的细腻程度就不如吴之瑶的作品,还稍显青涩。

从以上三例浅浮雕竹雕笔筒中可以看出,浅浮雕要做得非常精细光滑,才能符合工艺制作要求,才可能出得了效果,如果将其表面雕刻得太粗糙,可能会削弱物象的体积感。明代金陵派竹刻创始人濮仲谦所创的“大璞不斫”雕刻刀法,就不太适合浅浮雕的雕刻。四川博物院所藏的另一件“三顾茅庐”竹雕笔筒,题款为“仲谦”,应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制,表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画面布局合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雕刻手法娴熟。不论它是否出自濮仲谦之手,都可从中看出该件笔筒的雕刻手法主要是多层次的高浮雕技法,个别地方还采用了镂空雕。而另一件“八仙瑶池献寿”竹雕笔筒为清代作品,直径12.7厘米,高15.5厘米,表现了八仙在瑶池给王母祝寿,以及张果老骑毛驴、吕洞宾与张果老对弈等一些生活场景,既有高浮雕又有浅浮雕,且层次分明、雕刻精细、刀工娴熟、干净利落,虽然没有题款,但确是一件难得的佳品。

(三)线刻

顾名思义,线刻就像中国画中的白描画一样,是用单线条的雕刻来表现物象的雕刻技法。

在笔筒的雕刻中,线刻主要是以阴线雕刻表现的。线刻方法简单明了,有些线刻结合浅浮雕雕刻,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如竹雕三仕女图笔筒。该竹雕笔筒直径6.7厘米,高11.6厘米,笔筒上的花石图案采用的是浅刻的雕刻技法,而中间的3个仕女人物像却采用了纯线刻的方式,由于线条雕刻不深,其表现的人物如不仔细看,很容易被忽略。线刻表现形式单一,在近距离把玩的竹雕笔筒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浮雕的细部描写刻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