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研究:汉阙保护和修复方案

保护研究:汉阙保护和修复方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汉阙本体的保护由于汉阙主要是用石材垒砌雕刻而成,目前汉阙的保护主要是按照石质文物的保护技术进行处理。针对已经出现各种病害的汉阙,应尽快对其本体进行保护处理,以阻止或延缓其进一步的风化、劣变。应对汉阙进行全面的病害检测、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最佳的保护修复方案。造成汉阙风化的保存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保护研究:汉阙保护和修复方案

汉阙具有稀有性和珍贵性,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非常高,不可替代。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保护的难度较大,鉴于部分汉阙的病害程度有加重之势,为了更好地保存汉阙,延长其使用寿命,应该本着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加强保护意识。

汉阙的保护主要分为本体的保护和保存环境的改造。

(一)汉阙本体的保护

由于汉阙主要是用石材垒砌雕刻而成,目前汉阙的保护主要是按照石质文物的保护技术进行处理。

针对已经出现各种病害的汉阙,应尽快对其本体进行保护处理,以阻止或延缓其进一步的风化、劣变。

应对汉阙进行全面的病害检测、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最佳的保护修复方案。

石质文物本体的保护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清洗。附着在石质文物上的灰尘、污垢、溶盐、苔藓、杂草,甚至以往的不当修复等,都对文物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都应当加以清洗和剔除,不但要清除附着在石质文物表面上的有害物,而且要进行脱盐处理。二是加固。对出现裂隙、断裂、崩塌、酥粉、剥落等情况的石质文物,应采取成熟的石质文物加固技术进行处理,避免病害进一步发展。加固材料的选取,应有助于石质文物风化表层的疏松颗粒黏合成一个整体,以保持石质文物的原貌,不降低其价值。材料的强度及渗透性要好,在透水性、透气性、抗水性、抗老化性能等方面,也要达到要求。三是做好封护。这是使石质文物能在保护处理后的较长时间里抵御外来侵蚀的有效措施。

以往对石材的防水、防污染处理,主要是在岩石表面打一层蜡。但蜡是一种不透气的密封剂,打完蜡后,外界的水和湿气虽然不能进入石材内部,但是石材内部及表层下面的湿气也不能散发出来,其积存在石材内部,会导致石材病变。如果多打几次蜡,石材颜色会加深,并且蜡易被污染,形成蜡垢,给以后的清洗带来麻烦,只有除掉旧蜡才能解决。现在,文物修复工作者基本上已不采用打蜡的方式来封护石质文物,一般可以选用渗透性防护剂来加固文物和对其进行封护处理。

渗透性防护剂可分为溶剂性和水性两种,其防护原理是有效物质随溶剂深入石材内部,待溶剂自然挥发后,有效物质留在石材内部及表层,形成一道防护屏障,阻止外来的污染物渗入,防止石质文物内部及底层的污染物渗出,从而达到保持石质文物原有面貌、延长石质文物寿命的目的。溶剂性防护剂的溶剂有很强的挥发性,易燃,气味刺鼻,并带有一定毒性,因此,施工时应保持通风良好;而水性防护剂是一种环保型防护剂,无色、无毒、无味,不可燃,对环境没有危害。任何一种渗透性防护剂都不能在石质文物的表面形成防护层,因此,对较软的石质文物表面,可采用一种不含蜡质的表面性保护剂进行处理。这是一种可“呼吸”的保护剂,能使石质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修复是汉阙文物保护的最后手段,也是对汉阙文物保护的有益补充,它不但能起到加固、支撑汉阙的作用,而且能较完整地恢复以及更好地向世人展示汉阙原有的风貌。但修复技术、修复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的选择都要慎重,应以最少干预、修旧如旧、安全可靠为原则,避免对汉阙造成新的损伤或埋下新的隐患。

所有的化学药剂都有其局限性,这一局限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两害虽然相较取其轻,但在实际采用时要慎之又慎,要尽可能把伤害降到最低,并为今后科技发展后的再处理留有余地。

(二)汉阙保存环境的改造

汉阙主要是用石材建造的,石材本身具有毛细孔及吸水性,易使空气中的灰尘及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附着于表面,日积月累,会对石材造成较大的伤害。特别是砂岩,尤其怕酸碱、日晒雨淋。汉阙应避免日晒雨淋、地下水的侵蚀和暴露在被污染的大气环境里。

酸会分解青石中所含的碳酸钙,造成其表面受侵蚀的状况;碱也会侵蚀石材里石英、长石等结晶,造成晶粒剥离的现象。环境湿度太大时,产生的水汽会对石材形成水化、水解及酸蚀作用,产生水斑,造成白化、风化、剥蚀、锈黄等各种病变,摧残石材。自然界中的水含有盐分,这些盐分随着水渗透到岩石里面,日积月累,使石材的表面出现空鼓等现象。石阙要避免日晒雨淋,保持环境的通风和干燥。

造成汉阙风化的保存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光照与水(www.xing528.com)

水是造成汉阙风化的根本原因,没有水,其他有害物质对汉阙石材的侵蚀难以进行,因此,水是这些有害物质破坏汉阙的媒介。而日光能加快这些物质破坏的速度。物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会随着温度的高低而变化,昼夜温差及因汉阙各部颜色深浅不一造成的吸热不均,均会造成石材不均匀地膨胀,日久天长,反复作用,从而对汉阙造成破坏。

2.大气污染

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在推动人口增长,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这就导致大量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汽车尾气,飞机、轮船等石化物,煤炭化工的燃烧,将空气中有益的氧转变为有严重危害的氧化物,如碳的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这些氧化物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后,会形成无极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空中死神”——酸雨,而酸雨对裸露在外的石质汉阙会造成严重的腐蚀性破坏,使这些汉阕表面严重风化、酥粉开裂、剥落。

3.地下水侵蚀

地下水中一般除含有可溶盐外,同样受工业废水的影响。这些盐存留在石质文物的空隙里,因环境温度的变化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变化,在石材空隙里不断结晶、溶解、渗透、再结晶、再溶解等反复作用,石质文物中的裂隙不断扩大、增多,强度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石质文物表面空鼓、酥粉、脱落、开裂等。

4.生物侵害

生物侵害包括植物微生物的侵害。杂草、灌木的根系生长在石质文物的裂缝里,其在生长过程中会把石质文物的裂缝逐渐胀开,造成严重的机械性破坏。而在汉阙附近生长的植物,其根部不但使文物的基础受到威胁,而且使地面的水或地下水顺着根部慢慢渗入,带着可溶性盐慢慢向石质文物表面迁移。随着蒸发的作用,溶盐在石质文物表面或裂隙中析出,加速溶盐引起石质文物的化学风化及物理风化。一些低等植物如苔藓,在南方潮湿温暖环境的地方会迅速生长,伴随着微生物的作用,分解出草酸柠檬酸等各种有机酸,形成微生物酸解,像苔藓、藻类、地衣共生复合体的生命运动过程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真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使藻类细胞保持湿润,再与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参与作用,形成溶蚀现象,使石质文物遭到破坏。通过对汉阙风化主要原因的分析,结合37处汉阙实际保存环境现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有建筑物保护的汉阙,比没有建筑物保护的汉阙风化程度要低得多;相对封闭的建筑物屏护,又比四面透风的建筑物的保护作用大。

由此,在汉阙保存环境及汉阙的保护方面,建议目前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给裸露的汉阙一个“家”,使其能遮风挡雨,这是保护汉阙的最简便易行、也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在南方多雨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最好在汉阙周围一定距离外,挖一条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避免雨水或地下水对其的渗透、浸泡。这是很多古建筑在防潮、防水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雨水、地下水的渗透,但有了这条排水沟,地下水位会降低,汉阙的基础不会常年浸泡在水里,风险程度会大大降低。

第三,给汉阙表面简单地“洗个澡”。所谓“洗澡”,其实就是根据汉阙上可见的病害,对表面部分的各种有害物,如苔藓、灰尘、油腻、污垢等进行必要的清除,并加固保护,避免坍塌和新的有害物侵蚀。

上述三点只是最简单、最廉价且可以马上实施的暂时性措施。较为稳妥和彻底的方法,应是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规范,根据每个汉阙的保存现状、病害机理进行详细的检测、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路线编制翔实的保护方案,并予以实施,只有这样,这些汉阙的“生命”才会继续延续,保护才会真正有效。

中国汉阙,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存世稀少,而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巨大,价值难以估量,不可替代。在笔者撰写此文时,这些汉阙还在继续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病害侵蚀,特别是砂岩材质的汉阙,有的已经风化得非常严重,随时有可能发生坍塌,如再不加以保护,汉阙就有消亡的危险。

汉阙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各级管理部门真正重视起来、行动起来,中国大地上仅存的汉阙才会得以保存,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