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丝织品文物为例,其保护工作主要有:丝织品文物的出土揭展(物理揭展、化学揭展);清洗方法的研究,包括清洗剂的配方、清洗效果、清洗对丝织品文物的影响等;材质分析,包括丝织品文物的结构、组成、颜料、染料等的分析;保存研究,包括防霉、霉斑的清除,环境控制研究等;老化研究,包括丝织品文物的物理老化、材料变质、材料性能分析检测等;加固保护研究,包括传统加固方法、加固材料的研究等。
近年来,国内文物保护学者在丝织品文物保护研究方面取得了共识。对于大分子聚合物的丝织品文物,由于分子水平反应造成的老化等损坏状况仅凭肉眼不易判断,需要借助化学分析手段和现代分析仪器进行确定。首先,了解丝织品文物的损害状态和各种腐蚀因素的关系,即保存状况的科学检测与评估;其次,在对丝织品文物老化、劣变因素定性分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定量检测丝织品文物的老化程度,并将其作为研究、选择及评定保护方法的主要依据,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研究丝织品文物的目的;最后,在丝织品文物保护技术与实践的研究中,开发及应用与丝织品文物性能相类似的材料对古代丝织品文物进行加固,以解决丝织品脆化、酥粉等问题。
由于我国的丝织品文物保护方法发展较国外起步晚,大部分丝织品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均来自国外,这就使得我国的丝织品文物保护在受到国外先进方法的影响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由于未能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给我国的丝织品文物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例如,北京定陵出土的大量精美丝织品,由于保护过程中不当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以下是对我国近年来丝织品文物保护所使用的清洗、修复、加固、染料分析等方法的阐述。
(一)清洗方法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关于古代丝织品的清洗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南京博物院以及湖南、浙江、福建、湖北等地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先后研究和使用了传统清洗方法来清洗古代丝织品上的污染物,但均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古代丝织品的清洗方法一般可分为传统清洗方法和常用清洗方法两大类。传统清洗方法是使用如生姜、皂荚、面粉、冬瓜、豆腐水、洗米水等天然清洗剂对丝织品进行清洗。
古代丝织品的常用清洗方法如下:
第一,洗涤时最好用软水,水温在35-40℃效果最佳。
第二,碱对丝纤维有破坏作用,宜用中性洗涤剂或丝毛洗涤剂。
第三,盐对丝的破坏性也较大,真丝服装要勤换勤洗,以免出现黄斑,影响穿用寿命。
第四,洗涤时不宜强力搅拌或用力搓扭,应轻轻搓揉。
第五,洗后,悬挂于阴凉通风处,晾干,不宜曝晒,以免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导致纤维脆化、褪色。
第六,晒至八成干时,用白布覆盖丝绸面,用熨斗烫平(温度不宜过高,始终均一,勿用蒸气),不要喷水,否则会造成水渍,影响美观。
第七,收藏时应使用纸包起来的樟脑丸,以免虫蛀;每件衣服要间隔一层纸或无纺布;白色丝绸用蓝色纸包起,忌用白纸或白布,以免日久泛黄。
(二)修复方法
我国的古代丝织品修复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建立了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等单位。(www.xing528.com)
这些博物馆分别在破损丝织文物的研究、保护、复制以及修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近几年来采用多种科学手段,先后为西班牙大使馆、南京市博物馆、江阴市博物馆等多家单位修复了近80件破损的丝织品。在反复的实践和探索中,这些博物馆积累了经验、知识、技术、方法和数据,但尚缺乏深入且系统的研究。
物理方法:同类织物托裱法、丝线衔接修补法、同类织物衬补法、补缺整合复原法。
化学方法:合成树脂涂层法、树脂膜热压黏合剂法、蚕丝网黏合衬裱法等。
(三)加固方法
除采用传统的托裱法加固丝织品外,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也为丝织品文物的加固材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加固方法如下:
传统托裱法。适用于单面有图案的织物。
树脂膜加固法。采用热压黏合或溶剂溶化黏合的方法。
蚕丝—树脂网加固法。由南京博物院研制、生产,适用于脆弱纺织品。加固的方法,可进行热压黏合,也可采用乙醇溶剂溶化,既可单面衬托,也可双面衬托,加固后不影响对织物编织结构的观察和研究,操作简便且具有可再处理性。
丝胶加固法。采用与加固对象材料相似的丝胶进行加固的方法。湖南省博物馆在对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敷彩织物进行加固时就采用了此方法。
合成树脂加固Parylene加固法。首先由Union Carbie Co.公司开发应用,后用于文物和古生物样品的加固保护。
(四)燃料分析
近30年来,染料分析所使用的方法不仅有薄层色谱法、化学法等传统方法,还有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荧光微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现代方法。在分析内容上,除了对如胭脂红、红木、胭脂虫粉、茜草等色素成分进行分析外,还对碳(C)、氢(H)、氮(N)、硫(S)等元素进行分析。近年来,对于颜料和染料无损分析的探索和应用有增多的趋势。
(五)古代丝织品文物无损或微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丝织品文物分析检测方面,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分析、黏度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色差等分析技术的研究偶有报道,但由于丝织品文物无损或微损分析面临科学定义模糊、研究工作分散、样品取样困难等问题,始终未能建立整套的分析方法。鉴于上述情况,古代丝织品系统分析的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采用CCD[2]视频放大技术、红外光谱、X射线电子能谱、黏度测定、X射线衍射等现代分析技术对古代丝织品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无损或微损的整套分析技术,以及古代丝织品分析检测的应用框架。但是由于各种无损检测方法都是通过一定的中间过程来显示材料所缺失的信息,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材料本身和检测时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每一种检测方法都不能保证检测结果绝对准确无误,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完善之处,需要互相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