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揽古今中外历史伟人都把热爱祖国作为个人最大的荣誉。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苏联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能给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爱国是最高尚的道德,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甚至疾呼:“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毫无疑问,爱国主义能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进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定要落实国家的意志和教育的意图,在每位孩子心中培植和传承爱国情怀。然而,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曾经拥有汉唐盛世的荣耀,也历经百年沦陷的耻辱,沧桑岁月铸就了中华儿女拳拳爱国心。抚今追昔,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和志士仁人不胜枚举,包括卫青、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董存瑞、钱学森等仁人志士的,爱国基因已经渗透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之中。故此,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是中国人发自内心对自己国土的热爱、国家的认可、民族的眷顾、国民的依恋、价值的认同、文化的信奉。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三大发展主题是和平、发展、合作,这是国际社会发展的永恒走向,需要国际间坚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双边原则,让国际间的合作是正和关系,而非零和关系。然而,世界大同的思想无论多么美好,民族主义的幽灵却从未在地球上消失。无可厚非,每一种主义和思想都有它的存在根源。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例如,德国纳粹思想产生与其中世纪沦陷,以及成为“教皇的乳牛”是有一定的渊源的,这当然不能成为其理由。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与矛盾分不开,矛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解决人类不同种族和群体的矛盾,战争不是唯一方法,但的确是主要方法之一。所以,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虽然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主动对外扩张和殖民,但是据有关史籍的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经历朝代交替、农民起义、捍卫抗争等大小战事发生约3000次。长期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国人民,生成了一种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容忍谦让的主流思想。
毋庸置疑,国家政治上的追求与个人价值取向是存在差异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近几十年中国的快速崛起,受到了西方部分国家的妒忌和围堵,让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充满挑战和隐患,从而也进一步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和国家意识,甚至导致民族极端情绪泛起。例如,一些网友看到超过8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瑰宝——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坍塌,那一刻愤恨地表示这是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因果报应”;在日本政府强购钓鱼岛的时候,有人随意烧毁停泊在路边的日本车;在中美发生贸易纠纷期间,有上海男子疯狂打砸苹果手机店;甚至有人把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变成了“抗日”的战场。在男子体操个人全能比赛中,中国选手肖若腾惜败于日本的桥本大辉获得亚军。运动员已放平心态准备后面的比赛,网上却热浪翻腾,这都与新修正的《奥林匹克宪章》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背道而驰。这些过激行为,表面看是爱国情感的反映,其实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体现。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说:“我们要认识中国、要认识世界,恐怕有几条要防止:第一,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其实这还不是中华民族主义者,而是大汉族主义者;第二,恐怕我们眼睛要向内,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才能解决历史上会‘积弱’的东西;第三,恐怕我们在观念上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现在的许多认知,对中国与世界的认知,其实停留在孔夫子的时代,有的时候,连林则徐、李鸿章他们的认知都没有达到。李鸿章至少还知道,光是中体西用不行。”爱国需要理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狭隘的民族主义只是向战争招魂、向愚昧谄谀。这些行为实质是戴着“爱国”的帽子而宣扬横暴的行径,与国家发展要求背道而驰,与世界大同南辕北辙。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多次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写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人类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只有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天下大同的理念,才能共同绘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前景。民族主义是每个人天然的情感,但需要理性驾驭,否则,就会导致背离爱国的初衷。(www.xing528.com)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应尽职责。只有从小对孩子加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教育,才能让其通古今之变,明白处理自己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提高国际理解的能力,自觉走上人类历史发展的正道,成为具有世界风范的大国公民。
1974年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旨在国际理解、国际协作、国际教育与人权及基本自由的教育建议》。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了“和平文化”概念,直指教育应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信仰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吸纳的地球村民。可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质就是让孩子们做到知己知彼、增强文化自信、献身民族复兴、谋求世界大同。我们需要理智爱国,不鼓吹“厉害了我的国”的自负,也反对“打掉牙往肚子里咽”的自卑。
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的新命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承担,希望在孩子们的童年培育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珍爱和平、和合世界的“世界公民道德品质”,共同抒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