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全面自由与和谐性

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全面自由与和谐性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性,指充分发挥个体的天赋本能和自身特性。可见,“立德尽性”与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立德尽性”“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对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全面自由与和谐性

德是才之帅,“立德”是“五育”的前提,又是手段,德的重要追求是获得精神的自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尽性,指充分发挥个体的天赋本能和自身特性。《道德经》的尽性之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六祖坛经》的尽性之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中庸》的尽性之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东汉郑玄认为:“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南宋朱熹认为“尽性”即为穷尽心中之天理。儒家的后代子孙们,参考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在《中庸》中提炼出了“尽性之道”,与老子天道完全吻合。生命要从自然而然的源头本真出发,更要有随顺自然的悲悯厚德,一层层建构,最终成就体系的绝活,个人的能量场就跟广宇的能量场对接上了,就会形成强大的势能,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可见,立德尽性完全可以从中国各家哲学思想中找到理论依据,儒家传统文化更直接认为要与天和地并列为三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天性。

可见,“立德尽性”与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终极目标“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个体禀赋天性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对个体片面发展的反驳,更是个体在自然、社会和自身三方协同发展中获得持续的丰富和提高的最好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理想最高的价值追求。人是自然之子,如果个人的能量得到充分的激发,必将与天地的能量“自然和合”和“互动共振”,进而产生强大势能,最终成就立于天地之间独特生命的强大气场。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适用的人才,未来社会不是目的,而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地方。“立德尽性”“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对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所定位的人的发展程度已经超越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不同层面对象的发展理论和实践高度。他将个人与整体统一起来,关注到社会发展中个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动描绘了人的全面发展图景:“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可见,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是统一的,全面发展是个性自由的基础,个性自由是全面发展的结果。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以此为公理和追求,并以此作为实施“五育”并举,促进培育孩子朝着“全面+个性”方向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www.xing528.com)

所以,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育是首要,教人向善;智育是关键,教人求真;体育是基础,教人健体;美育是灵魂,教人臻美;劳动是根本,教人劳力劳心。归根结底,“五育”并举是基于人的终身幸福和全面发展的育人本真追求,“五育”不是简单的叠加组织,而是相互促进共生,它是生命发展的内在诉求,更是教育的本真追求。所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在读懂孩子需求的基本上,实行五育并举,转变过去只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泯灭德性、弱化个性、顾此失彼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深层转变:应试之教→素质之养;片面之教→五育并举;统一规训→因材施教;规训之教→德性之育;考分之教→尽性之学。让德育润养生命,智育提供智力支撑,体育补给生命能量,美育激发精神力量,劳动教育淬炼生命成长。

总之,教育是一门人学,一切以生命为出发和归宿,虽然现实充满挑战,立德尽性和自由全面好像难以企及,但是每一位教育人必需坚定地走在理想与现实的中间,让尽性与自由和合协同,才能捍卫生命的尊严,撑起生命自由拔节成长的一片蓝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