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培养孩子与世界和谐共处

教育:培养孩子与世界和谐共处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要有效促进每个人生命的自觉,使其从自然生命的追求到社会使命的担当转变,并且引领其从仅追寻个人幸福向追寻个人幸福、造福社会、奉献国家共生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大德境界与孔孟“天人合一”和老庄“道法自然”思想的不谋而合,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轫,这才可能孕育牢记使命的情怀。毋庸置疑,三份报告都把“终身学习”做了科学的价值定位,成为个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行动方向和生活方式。

教育:培养孩子与世界和谐共处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站在人的立场,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促进人走向“成物”“成己”,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引领一群人追寻完美,它是一个发现人、激励人、成就人的生命实践过程。但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人存在有时会“是其所是”,有时会“是其所非”的两种现象。所以,要有效促进每个人生命的自觉,使其从自然生命的追求到社会使命的担当转变,并且引领其从仅追寻个人幸福向追寻个人幸福、造福社会、奉献国家共生的提高。这是一个持续而艰巨的过程,它需要主体生命意识觉醒、生命智慧启发、生命能力增强、使命意识增强、生命价值认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去唤醒、激发、成就。

(一)勉励孩子修炼品格风骨

抚今追昔,人类已经历了分别以蒸汽机、电器化、计算机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目前世界正在进入以5G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众所周知,伴随21世纪信息科技的进步,人们迈进了一个急功近利、浮躁升腾的时代,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导致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性也发生分异和溃散。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多少已经成为衡量其生命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导致社会有些人通过不择手段损公肥私,官场大搞权力寻租、商场实施偷天换日、学术采取盗名欺世,已经屡见不鲜。归根结底,这些个体的人生价值迷茫,使自身丰富的知识也无法弥补其德性的滑落。

我国作家周国平说:“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教育是一项守护人性、健全人格、提升人品、造福人生的事业。所以,要清楚认识人的才华是一个向量,有学识只是具备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有风骨和使命才确保有效实现人生的价值。风骨是一种顶天立地、刚正不阿的品质

中庸》:“君子之学,成己成物即是合内外之道。施之于社会,得益于社会;施之于他人,得益于他人。”风骨是以其真善美的品质作为人类的精神核心,风骨提升实际上就是一种灵魂本体的塑造,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正义平和个体自由,实现自身价值,为个人发展创造优越的时空和产生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培养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价值信仰、情感意识、社会使命、捍卫民族文化的需要。

此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所以,一个如要发展成才,就一定要德性丰富,学识永远是弥补不了德性的。虽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但此“才”更应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广博之才,已经蕴含人类历史发展之大道大德,或许这“才”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德性的生成,化育风骨正气。所以,每位教育工作者对培育学生的风骨有着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康德毕生致力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探索的是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他的生命格言:“有两样事物使我心中不断充满惊奇和畏惧:在我头上群星璀璨的苍穹和在我内心的道德法则。”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大德境界与孔孟“天人合一”和老庄“道法自然”思想的不谋而合,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轫,这才可能孕育牢记使命的情怀。

过去70多年,中国人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坚定地走在漫长的民族复兴征程上,铭记使命初心,践行道义风骨,让红色江山不脱色,让中国民族站起来、强起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正是傲人风骨的深刻表达。(www.xing528.com)

(二)增强孩子终身学习意识

当代社会普遍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教育发生的客观前提和终身学习的内在肇端。中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以“三个时代三个报告”为题,做了一次生动而精彩的主题报告,又高度评价《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三个报告,他将其看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报告。顾明远教授明确指出三个报告有继承性、发展性,已经深刻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毋庸置疑,三份报告都把“终身学习”做了科学的价值定位,成为个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行动方向和生活方式。每个社会成员只有将学习贯穿于一生,才有可能满足自身持续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阐述的“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是解放个体的一种途径,是帮助个体朝着恰当的个人和社会目的持续不断的生长途径。人生存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教育在人生长的进程中发挥着提升生存能力的作用,目的是创造一种生活的新境界。因此,教育是保证生长的力量。杜威还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中,这就要求人要无时无刻地进行终身学习。以此类推,学习就应是每个人生存的常态,它能让生命变得有价值而高贵,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而确定的,是人对动物超越的独特优势,让生命得到无限发展和创造的可能,这是人类生命的先天优势和内在诉求,例如,人有发达的脑力、创造劳动的工具、进行符号的学习等。特别是人的体能只可定性,无法定量;智能更是可以无限开发,这都是学习伴随终生并能提升生命价值的根本源由。

(三)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说:“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认为,人和世界的内在本质是意志,意志的本质是欲求,欲求驱动世界无时无刻地运动。但是,欲求的盲目冲动,看似在追求幸福,实际上与幸福越来越远。当然,尽管欲望无限多样,无限再生。但是,人最可怕的不是欲望的过度,而是没有欲望。人没有欲望就没有生气,主体意识就会消亡。有一次,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博士在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空心病”,他表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这都是欲求弥散、志向不清的反映。欲望是中性的,有使命感的人会从寻求自然人欲望向寻求社会人欲望和自然人欲望并重的过渡,这是推进组织、社会、国家前进的内在动力。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的创造性充其量是自我实现者人格的‘副产品’。”故此,一个人要走出华彩的人生,就要有正确的人生志向和奋斗目标。志向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内在动力源泉,使人内生的一种神奇能量,能形成人生的使命感。相反,没有志向的人,生活会畏首畏尾难以致远。成功的人,究其原因往往是他对事情多了一份责任和志向,他把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社会、国家利益联系一起,做到肩负责任、心怀使命,让自己的精神生命变得丰实强大,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命运共同体。回首悠长中华历史长河,但凡彪炳史册的人都是树立远大志向和心怀使命的。他们都是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相互冲突时,怀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豁达豪情,使自己的利益归服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从而激发昂扬斗志,生发自强不息的使命感,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的尊重。哈佛大学曾经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他们对一群学习成绩同样优秀而且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为期10年的调查,其中3%的大学生有着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大学生有着清晰的短期目标,60%的大学生只有比较模糊的目标,还有27%的大学生根本没有目标。10年后,哈佛大学再次调查这些学生,结果发现当年3%具有清晰长远目标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或者行业领袖,10%具有短期目标的大学生也算是事业有成,60%目标比较模糊的大学生们则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事业平平,而那些根本没有目标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得十分不如意,有很多甚至连工作都没有。据此可见,一个人有志向就会增强使命感,促进人生价值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