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儿女是每一位家长的天职,也是国家赋予的使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根深蒂固观念。虽然,近年中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义务教育的普及、规范化学校的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等等,一系列有力政策出台,使中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大学生毛入学率达50%以上,已经超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由于985、211学校光辉不减,“双一流”学校魂牵梦绕,万人挤独木桥涛声依旧,每位学生肩负的应考压力只增不减,每位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日益高涨。故此,每位家长都想方设法为孩子寻找优质的品牌学校。古有“孟母三迁”,今有购房择校,不胜枚举。很多家长都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通过购房择校、聘请家教等方式,为孩子成长铺设黄金道。“家庭管养、学校管教”思想普遍存在,这部分家长的教育逻辑是孩子在优质的名校就读,将来就会成为优秀的学子,为人生夯实幸福的基础。他们往往会把孩子的成长希望寄托在名校之中,却淡化了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特点,以及孩子的适应程度。当然,这里不包括通过选拔考试进入优质学校的情况,因为通过考试进入的学生对相关学校契合度相对高些。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学校综合实力相比高等院校相对接近,所以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用相对较低。
比如,每三年一次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会通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经合组织国家15岁学生的英语、数学和科学进行随机抽样测试。在一些国家,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分数差距很大,但在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同一所学校的不同学生要比不同学校学生之间差距要大得多。即使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大部分是由招收学生数量的差异造成的。当考虑到学校组织的差异后,经研究发现,只有7%的学生考试成绩的变化归因于他所在的学校,93%归因于学校外部因素的影响。似乎难以置信,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只要你去学校读书,去哪所学校并不重要。[2]在我从教的过程中,经常也有家长找我询问,小孩要从一些私立名校转回普通公办学校,主要原因是小孩对学习的环境不适应,小孩没有办法适应学校的管理环境,进去后学习效果与预期相差很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小吴经过市升初中电脑派位入读市内一所公办优质名校,两个月后,因与一位同班同学发生矛盾被老师批评,后来就成为辍学生,呆在家中两年,给家庭带来沉痛打击。直至2017年9月经过多番疏导和劝教转入我所在的学校初中部,经过三年学习取得喜人进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考入了我市一所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就读,家长给学校送来了锦旗,也对老师致以了真挚的谢意。
可见,我们每位父母,为小孩择校时不能忘记考虑学校的距离、管理制度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心灵安放程度,直接影响其主体与客观世界的相处方式。只有尊重主体,顺应生命正当诉求,才能率性而育,激起生命的生长潜能和欲求。例如,有些中小学校在学生行为和作息方面推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期望学生都能达到教师的目标。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已经被眼前的功利绑架,让教育过程异化为让学生实现教师目的的过程,远离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目的的本真。基础教育学校是为孩子一生培育元气的场所,它对孩子潜能的培育不应是片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如果学校的品牌是某方面的,深刻但片面,带来的仅是差异性的社会效应。但教育不仅要追求社会效应,更应该关注生命效应。好学校不是仅做好某一件事或几件事,而应该是给孩子一个全方面和适的有意义的动态场域,让孩子处处感到心灵的安放、生命的冲动、探索的热盼,享受到学习就是一种生活的常态。(www.xing528.com)
总言之,好学校没有绝对标准,只要能与孩子和立共生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适合一切皆有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