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培养孩子独善其身与正向合作

教育:培养孩子独善其身与正向合作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的两方或多方要维持和谐关系,一定要维持彼此之间的利益平衡。如果每个人或团体在相互作用之中,坚持和谐共处的原则,彼此顾及对方的利益,将促进各方和团体在正和合作中利益成正相关。否则,各方和团体利益在零和合作中出现彼此利益反变将难以为继。在这场博弈中,他们都有如下的选择:其一,双方之间正和合作可达到利益共生;其二,互相不合作,心怀鬼胎,导致负和效应。这说明教育在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中的重要性。

教育:培养孩子独善其身与正向合作

人是以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形式存在及综合反映。任何一个人在不同时段、不同群体分别充当着不同角色,在家庭是父母或儿女,在学校是教师或学生,在公司是员工或老板等,其关系千丝万缕,谁都不可能在人际社会的真空之中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里独善其身的原意是指独自修养身心,实现自我完善。如今则异化为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这已成为个性张扬时代日渐凸显的社会特征。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目标,礼是和的基础。这与儒家倡导“人和”,佛教倡导“慈悲”,基督教倡导“博爱”,还有道家倡导“无争”,墨家倡导“兼爱”的核心思想一脉相通,都是倡导爱在人间、心中有爱、怀爱敬和、和气致祥。世间每个人与族群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和”自然成为凝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秘诀和目标。特别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更加强调和睦相处、和气生财、和颜悦色、和衷共济、和实生物,百忍堂中有太和,“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行为实践的核心标志。回顾往昔,中国历代王朝君主宣扬家文化,皇帝被称为“君父”,地方官吏被称为“父母官”,这充分彰显了我国封建社会推行家国同构的理念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家和万事兴,“和”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灵。《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在中国人的心中,家和万事兴,家吵万事衰。诚然,家和业盛的风范不胜枚举。然而,由于不“和”出现的同伴歧视、家族纷争、族群杀戮、国际战争也是数不胜数,直接导致一场场人间闹剧、悲剧,令人扼腕痛惜。

所以,任何一个社会人都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协调各种关系,追求和谐人际关系已成为自身成熟表现和内在诉求。毫无疑问,人际关系分为“爱”与“非爱”两种。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真爱,那么两者的关系维持可能不计利益得失,愿意承受因对方给自己带来的一切损失。除此之外的两方或多方要维持和谐关系,一定要维持彼此之间的利益平衡。双方合作追求正和、避免负和、拒绝零和。

司马迁在《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换言之,“和”关系的关键在于利益平衡。如果每个人或团体在相互作用之中,坚持和谐共处的原则,彼此顾及对方的利益,将促进各方和团体在正和合作中利益成正相关。否则,各方和团体利益在零和合作中出现彼此利益反变将难以为继。《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际关系融洽、团体关系互助、国际关系命运共同等理想形态的建构,最重要就在于一个“和”字。“和”不是一种千依百顺的被动接受和依附,真正的“和”具有一种生命弹力和包容精神的势能。孔子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反对为“和”而追“和”,他认为这是偏离大道的表面的“和”,归根结底会损害相互的利益。简而言之,就是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只追求表面形式,而应站在共生互利的立场出发处理彼此关系。双方或多方关系的“和”不是仅停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的状态,更是一个持续平衡的过程和保守力。故此,“和”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态度,更需要主体的关怀、包容、尽责。

有这样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例子。有一个人跟着一个魔法师来到了一间二层楼的屋子里,在进第一层楼的时候,他发现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桌子旁都坐着人,而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虽然他们不停地试着让自己的嘴巴能够吃到食物,但每次都失败了,没有一个人能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都受到魔法师诅咒,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上的美食夹不到口中,所以个个愁苦满面。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了愉快的笑声。他好奇地上了楼,想看个究竟。但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同样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弯曲,但是,大家却吃得兴高采烈,原来他们每个人的手臂虽然不能弯曲,但是因为对面人的协助,互相帮助夹菜喂食,结果每个人都吃得很尽兴。从上面博弈的结果来看,同样是一群人,却存在着天壤之别。在这场博弈中,他们都有如下的选择:其一,双方之间正和合作可达到利益共生;其二,互相不合作,心怀鬼胎,导致负和效应。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场博弈中,只有那些有情怀、有包容、有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互利共进。(www.xing528.com)

每个孩子都是家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既是家庭的子孙、又是民族的儿女、地球的后裔。从小培育孩子的责任心就非常重要,让其在不同的团体中主动履行力所能及的职责。如果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始终保持一种利益共生、命运共同的思想,那么将凝聚精神能量和情感,进而为利益正和发展提供可能。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该组织第41届大会上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这说明教育在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思想的驱动下,正和思想和合作能力被知识目标埋没,甚至有些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课间游戏活动都充斥着见分不见人的现象,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孤家寡人,这都需要教育者警惕和点拨,这样才有可能升华孩子竞争中的豁达思想、和善人际、乐群境界,不断扩充生命的势能。

【注释】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