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培养孩子无我胸怀与道德担当

教育:培养孩子无我胸怀与道德担当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如下的章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按照人的利己利他程度可分为:唯我、小我、大我、无我、忘我五个层次。虽然,有我与无我,常用来评析诗词,但作为人生境界评价标准未尝不可。有我是一种担当,无我是一种胸怀。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戴着道德的帽子,充当道德的审判者,或社会的杠精,而应是舍小我成就大我,追求无我的践行者。

教育:培养孩子无我胸怀与道德担当

俗话说:“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少年儿童由于涉世未深,正处在道德品质生成的孕穗拔节期,可塑性很大。如果能够把握这黄金时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如下的章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认为具有上等道德的人是不会以追求自己“有德”为目的,相反下等道德的人以追求自己不丧失“德”为目的。换言之,追求个人道德昭彰的人,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道德,道德应该是没有功利色彩的。真正的道德应该是不唯我。按照人的利己利他程度可分为:唯我、小我、大我、无我、忘我五个层次。唯我,自私自利;小我,利己利他;大我,利他利我;无我,舍己利他;忘我,你我合一。小我和大我属于有我的境界,一般人的道德境界。无我和忘我是一种不断修炼的思想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会被物欲主宰和个人利益牵制,个人心灵舒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虽然,有我与无我,常用来评析诗词,但作为人生境界评价标准未尝不可。有我是一种担当,无我是一种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这是一种豁达的心胸。这种人悦纳别人、胸怀集体,无论身处何处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社群的接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哪怕暂时的付出,在外表看来没有得到认可,但是长此以往一定得到回报。我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胡适常常用“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来勉励学子,树立坚定的人生奋斗信念

教育没有立竿见影和一劳永逸,需要日积月累和矢志不渝。孩子的角色定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的孕育,需要从小培育。每位教育者,都不能让孩子置于温室之中,这不是关爱,而是毁灭。只有让孩子经历担当责任才能生成有我,在挑战困难的过程中才能塑造无我。老子《道德经》里面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无我是一种人生格局。孩子只有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充分感受集体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才能领悟个人在群体中失与得的辩证关系。这都需要教育者对孩子经历的每一次有意义事件进行积极归因和感受分享,不断拉近孩子与群体的心灵距离,培育集体情感,让心中拥抱群体,避免孩子从小心役于物,自私自利,堕入唯我的陷阱不能自拔。(www.xing528.com)

例如,有一次学校为“中山慈善万人行”举行捐款活动,一位小孩冲口而出:“我们捐赠的钱都被一些贪官拿走了。”经过了解,事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误导所致。小小年纪心中就对社会存有误解和埋怨,看似深谙世故,实质是自我观念的扭曲,是家长在小孩心中埋下了仇恨,因为家长在孩子心中充当了魔鬼的角色。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戴着道德的帽子,充当道德的审判者,或社会的杠精,而应是舍小我成就大我,追求无我的践行者。

世界是圆的,一个人能与世界和善相处,拥抱世界,世界就会悦纳你,生命就将与世界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