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来,中国人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思想的深远影响,金榜题名仍然成为广大学子的梦寐追求。时至今日,进入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读书仍然被广大家长认为是冲破社会阶层束缚,进入主流社会的有效途径,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寄予厚望,为孩子绘制学业蓝图,订造学习计划,都希望孩子增加受教育年限和层次,从而实现将来的就业梦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育成果的获得是一个长期和艰辛的拼搏过程。能够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在学习的专注力、控制力、思维力等方面有其优势。但是,学业优秀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就一定能赢得更高的就业机会吗?就业的收入也更高吗?这都需要跟踪研究,才能深挖出其中的奥妙,解析清楚将来立业的关键问题所在。例如,在今天的大多数国家中,女性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学习成绩比男性高,然而,女性就业的可能性比男性低,而且女性受雇后的收入也较低。202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促进女性学生自信和竞争意愿的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缩小学校及社会中的性别差距。调查显示,在过去10年中,经合组织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大大增加,几乎经合组织国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都高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25—64岁的女性中有40%接受了高等教育,相比之下,25—64岁的男性中仅有34%受过高等教育。在学校中,女生的表现也比男生好。在《中国教育报》发布的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三个方面测评(阅读、数学、科学)中,男女生阅读评估结果显示,女生的得分比男生高出30分。在数学方面,女生平均只比男生低5分,而且在79个参与测试的国家和经济体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国家和地区的男生在数学方面明显优于女生。在科学方面,女生平均比男生多2分。在35个参与测试的国家和经济体中,女生在各科的表现都更好。
这充分反映了在参与测评的79个国家和地区近60万名学生中,男生的总体成绩和分科成绩总体比不上女生。但是,尽管女性在学业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但毕业之后男女参与社会工作的竞争力却存在明显反差。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结果表明,这些差距可能在中学就已经开始扩大。即使女生在学业上比男生出色,但她们也不太可能像男生那样通过教育选择通往高薪职业的道路,而这些职业如今涉及科学、数学、工程或计算机。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平均只有14%在科学或数学方面表现最好的女生表示,她们希望成为科学或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在表现最好的男生中,这一比例为26%。这些决定可能对女性劳动力市场前景产生不利影响。(www.xing528.com)
究其原因,影响这种职业期待主要是个人面对失败和竞争的态度。女性天生体能方面比男性弱,从而泛化为社会性别的不平等标志,并演化为个体的心理暗示。在研究中发现,男生与女生对待失败的恐惧反映有所不同,男生对失败相对纵容,女生对失败相对恐惧。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平均64%的女生表示,当她们失败时,会怀疑自己对未来的计划;62%的女生表示,失败让她们担心自己可能没有足够的才华,而男性相比之下面对困难更显积极。显而易见,男女生之间面对困难的反映差别,根源在心理而不是能力。换言之,男女社会性别意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俗成,这自然成为女生职业期望和行为自觉。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将学习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就一定要重视加强学生的竞争意愿和受挫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生命的弹力。有弹力的生命才能自如舒展,不惧挑战和困境。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将智力定义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可见,其对智力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掌握理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更注重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调适、空间分析、善于创造、积极进取等方面的能力。学优倾向“知识”,立业而要“智慧”,知识与智慧不能等同,知识是“input”(输入),而智慧是“output”(输出)。
无论男女孩子的教育,从小都需要经历适当的竞争,才有利于激发个体敢于挑战的精神,使教育与生活无限接近,促进孩子知识转化为德性,技能升华为智能,才有利于学识的优势转化为立业的实力,夯实立足未来社会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