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涵养德性:教育孩子与世界和合

涵养德性:教育孩子与世界和合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义”是人与动植物的本质区别,更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本义是,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因此,涵养德性成为每个人立足处世的重要法宝。所以,教育作为一项立德树人、塑造灵魂的事业,担负着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尊重和彼此协和的职责与义务。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有注重涵养德性,人际才能和善互惠。

爱因斯坦说:“德性是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教育就是培养有‘完美德性’的人。”这说明德性培育的重要意义,而且这里提高德性不仅是严私德、更应是守公德、明大德,是一种有益于社会的价值实践和伦理取向,已得到广泛认同和接受。荀子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义”是人与动植物的本质区别,更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繁体“義”是一个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示仪仗;“羊”表示祭牲。本义是,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即每个人都应该公正和善良地对待生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都要一视同仁,这才是处世之大道。因此,涵养德性成为每个人立足处世的重要法宝。每个人不论他在社会处于何种角色,显赫还是卑微,其身上都具有同等的尊严和性灵,人格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渴望公正对待的诉求,这是社会成员彼此融洽相处的前提条件。否则,个体之间戾气加重,社会深层积怨剧增,就会严重影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和社会就没法统一起来。面对商业社会的洪流,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思想渗透,人与人的关系变异,官僚气和铜臭味冲击了不少人。官大颐指气使,钱多趾高气扬的现象屡见不鲜,挤压了人性的良知,导致社会仇官和仇富现象层出不穷,让社会变得炎凉,人与人变得冷淡。所以,教育作为一项立德树人、塑造灵魂的事业,担负着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尊重和彼此协和的职责与义务。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有注重涵养德性,人际才能和善互惠。(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