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叛逆,就是孩子按照自己的主见,做出违抗长辈的思想和要求的行为。一般孩子约3岁就有自我意识,随即慢慢出现叛逆现象。孩子的叛逆令不少家长深感揪心,并且往往束手无策,导致教育效果事倍功半,令人扼腕叹息。
面对孩子的叛逆,很多教育者对孩子的违抗和冒犯行为采取一种规训教育。家长主要受传统“你的年纪小”“我的经验比你多”等思想影响,为捍卫自己的威严,直接用粗暴行为去制止孩子的叛逆和任性。虽然,这种打压的行为对处于“他律”阶段、年龄较小的孩子颇有成效。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效果就会日渐减弱。经过研究,家长采用粗暴压制的方法对孩子,从表面看孩子好像很顺服,但是教育效果往往会出现倒“U”型。这是源于孩子在体能等方面与家长相比存在不可较量的差距,所以,只有被动选择屈服,但他的内心会压抑、怨气会积聚。甚至,有的教育者被怒气冲昏头脑,采用棍打脚踢的方式处理,那就会重创孩子自尊,误导孩子的沟通和处事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没有让孩子心理进行主动建构就不可能引发内心的健全。规训教育往往会泯灭人性,忽视人的个性,束缚人的自主性。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对学生一味采取规则与训导就容易演变成为用一把利刃屠宰学生心灵。
因此,面对孩子出现的叛逆现象,一定要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客观辨析其行为背后的动因,有效实施教育引导。诚然,叛逆是每个孩子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过程中,伴随出现的一种正常本能反应,是自我意识觉醒、勇于表现自我、渴求展现个性的一种表现。换言之,孩子叛逆现象与大人更年期一样,是生命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叛逆期间的表现不仅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宣泄,更是自我渴望独立的一种本能表现,其重要目的之一是引起他人的认可、尊重、重视。至于伴随出现的调皮和淘气行为,都很可能不是初衷和本意。作家冰心就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或许说,叛逆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心智还未有成熟,认知和情感发展不协调,进而产生心境与情境不协调,导致产生与成人行为标准不一的偏激行为,这种表现与个体的心智生长节奏有高度正相关。有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心智相对比较稳定或顺利,叛逆现象相对隐约。这是道德认知发展存在不成熟,进而产生叛逆思想和行为的无心之失,而不是完整道德水平缺失的反映。
诚然,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需要在交往、磨合与体验中生成。哲学家黑格尔就指出:“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故此,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善于正视和不回避孩子的叛逆,要明白孩子出现叛逆现象实质是一种自然本性,只要他没有道德上的错误和带来难以挽救的错误,教育者就必须理性对待每一个奇特的想法和幼稚的行为。(www.xing528.com)
教育是科学又是艺术,一定要站在生命的立场,坚持以孩子的发展为本,进行“率性而育”,才能促进人的主体性和规范性的统一,并唤起主体的觉醒和道德的发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面对孩子的叛逆情绪和行为,只有在遵循教育发展和孩子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成熟行为和思想进行换位思考,做出合理的互动和应答,给孩子创设一个能够舒展个性和表达诉求的空间,才能让他的叛逆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表达和化解,让其拥有一个自主成长的和谐环境。否则,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打压,就必将让其心中矛盾积聚,心绪日渐郁结,影响其健康成长。
故此,每位教育者面对孩子的叛逆都必须正面看待,用尊重去换取信任,用耐心化解冲突,用恒心去引导发展,力求做到包容不纵容、关爱不宠爱,从而促进孩子在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生长节奏和合协同。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为此,我们要明晰的是面对孩子的叛逆,教育者要接受这是孩子成长中的客观表现,不要被孩子的叛逆激发自身的冲动,否则只会使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日渐恶化;充分尊重孩子,只有尽量尊重一个人,才能有可能尽量要求一个人;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注重倾听孩子的诉求,让其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了解他的想法,才有可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成之以功。教育是一种修行,需要静下心来与孩子一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