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守护天性,培育人性

教育:守护天性,培育人性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前文可知,中西古今教育始终倡导遵天道、守人性。毫无疑问,教育就是一个守护天性、完善人格、培育人性、造福人生、发展社会性的事业。在中西管理和教育等领域,对于天性的优劣评价,不同的学术流派尽管观念迥异,但是每个人先天都固有动物的本性,潜在吃喝拉撒睡等欲求,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从以上分析可知,教育一定要悯怀生命,尊重生命天性,让每个生命的天性得到强化,并引领其向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

教育:守护天性,培育人性

由前文可知,中西古今教育始终倡导遵天道、守人性。毫无疑问,教育就是一个守护天性、完善人格、培育人性、造福人生、发展社会性的事业。

天性,指一个人伴随出生就具有的先天固有秉性,这是一个后天难以改变的心理取向和行为动力。在中西管理和教育等领域,对于天性的优劣评价,不同的学术流派尽管观念迥异,但是每个人先天都固有动物的本性,潜在吃喝拉撒睡等欲求,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还有诸如好斗、食欲、性欲、好奇等多种特性,只是在不同个体中表现程度有强弱之分罢了。在教育中,到底如何促进人的社会化呢?有的人认为,天性中劣质的品行我们就要去掉,优质的品行我们要传扬,所以要将这种近乎兽性的鲁莽、好斗、贪欲、自私消除,培育和善、向上、勤劳、勇敢的品质。但是,这样的教育逻辑起点到底是否正确呢?这值得深思。

“性者,生之质也”。可见,性更多是一种产生行为的可能和本能。天性更多应该是产生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力和能量,它不是具体行为,压根没有社会性可言。换言之,后天成人的社会性、精神性都需要在自然禀赋的基础上培育和引领。(www.xing528.com)

从以上分析可知,教育一定要悯怀生命,尊重生命天性,让每个生命的天性得到强化,并引领其向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如果教育消磨了孩子的天性,必将导致生命缺少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再说人类本能和天性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面对孩子的贪欲、争斗、冒险、好奇等兽性,我们不要企图消灭,应该因势利导将其转化为对人的成长有利的方面,如将贪欲转化为志向、争斗转化为进取、冒险转化为奋斗、好奇转化为探究,让天性过渡到符合人伦的社会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培育一定要以先天性为基础。总之,教育是人学,只有顺应天性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哺养,其关爱是一种天性,所有动物都具有这种本能。但是,孝敬父母就不是所有子女都能做到,因为这是人性,人性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需要后天的教育才能培育。而且,孝敬父母的人性品质需要依托爱护子女的情感升华才能生成。让我们假设,自己悉心抚养的小孩将来长大成人后,却对年事已高的自己漠不关心,思考一下,自己的感觉会如何?在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弘扬人的天性,是可以实现完善人性的目的的。《论语》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天性没能好好引导,就会变得粗野,引导适当就会变得文质彬彬,这都需要教育引领和唤醒。在《康德论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训练”与“服从”的概念最多,训练和服从就是兽性的约束和强化。人性要完善,天性不可少,教育就是要充分守护生命主体,要遵循育人大道,一切与自然抗衡的教育注重会失败。教育永远走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路上,这样才能成就天性和人性互补、心灵保持安适的自然生命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