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鼓励与表扬的效果

教育:鼓励与表扬的效果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表扬);“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鼓励)。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被鼓励的孩子,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那些被认为聪明而受表扬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教育:鼓励与表扬的效果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生存于世就不能离群索居,与生俱来就有与他人交往的需求,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孩子成长中的常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赞赏。”赞赏如一股暖流,温暖心房;赞赏如一泓甘霖,滋润心田;赞赏如一缕阳光,驱散阴霾。赞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偏重个人客观条件的赞赏和宣扬,即日常的表扬;另一种偏重个人主观行为的赞赏和激励,即日常的鼓励。两种不同的赞赏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同的暗示,从而导致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教师的赞赏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最终发现“表扬”与“鼓励”存在一种奇怪现象。

第一轮拼图测试:首先,研究人员从教室里叫出两组孩子,进行智力拼图测试,题目简易,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完成任务。然后,研究人员分别对两组孩子给予不同的赞赏,一组予以表扬,一组予以鼓励。“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表扬);“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鼓励)。第一轮测试让每位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

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自由选择。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第一轮难易程度接近。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被鼓励的孩子,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思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第三轮拼图测验: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但是,先前得到不同赞赏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那些先前被认为努力而受鼓励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自身努力不够。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认为聪明而受表扬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www.xing528.com)

第四轮拼图测验:研究团队这次给孩子们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认为努力而受鼓励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那些被认为聪明而受表扬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虽然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人一定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立足本我,引领超我,把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诉求,尽量淡化对学生的结果评价,增强过程引领;淡化横向评价,重视纵向激励;淡化客观优势,强调主观努力;淡化结果定性,关注过程描述。让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赞赏成为一种鼓劲,更多以“描述做了什么+起到了什么效果+赋予价值”的方式进行鼓励,使赞赏真正成为孩子进步的催化剂和原动力,促进幸福体验与困难经历和合共进。

所以,鼓励比表扬更具有生命张力,更能点燃孩子心中的智慧火种和焕发童心灵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