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培养孩子与世界和睦共处

教育:培养孩子与世界和睦共处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它对本我和超我这对天生抗逆的“兄弟”负有永久的协调义务。在教育过程中引领孩子认识自我,掌握本我和超我相互和合的策略十分重要。超我和本我是天然、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需要个体的修炼,自我的调节。否则,自我将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撕压,心灵序阶错位,个体的内心将无法安放,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教育:培养孩子与世界和睦共处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并且三者冲突不息、优劣同存、功能互补。一个人不要试图去消除三者间的冲突,我们只能追求三者的平衡、和合,才能化解他们之间的冲突,让自己的内心平和,使个人的行为更符合常理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疗法,他对人性并不美化和乐观,所以他对协调本我、自我、超我开出的良方是“接纳”,他认为无知的冲突带来最可怕的破坏力,而被看见的冲突,就像被意识之光照亮的黑暗、被大海接纳的洪水,终于不再那么危险。所以,我们必须正视三者的关系和利弊,只有清楚认识自己,才能为自身的健全人格找准安放点。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它对本我和超我这对天生抗逆的“兄弟”负有永久的协调义务。本我是潜意识活动的深层构造,它追求愉悦,受快感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制约“本我”的要求,使之与外界取得和谐;超我受理想原则的支配,三者需要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协同发展。自我的功能就是依据现实来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诉求,克制和延迟本能的满足,使本我在寻求快乐中经受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在追逐理想中遭受最小的否定,促进人的不断自我超越和避免出现幻想,正确处理不同境况的危机和挑战,防止个体心理的失衡和不安。

超我受理想原则的支配。当本我与超我发生冲突时,主体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系统就会启动,自我就会调整本我的欲求和超我的境界,从而促进三者的动态平衡,消退主体焦虑。例如,本我的食欲,受制于超我不能违法偷吃,由自我主导去商场合理购物;本我的懒惰,受制于超我不能落后失礼,由自我主导勤奋进取;本我的情欲,受制于超我不能非婚同居,由自我主导领证结婚。在教育过程中引领孩子认识自我,掌握本我和超我相互和合的策略十分重要。

(一)尊重孩子的天赋禀性

本我是自身的天然本性和原始生命力,它以生理需要、安全趋向、本能欲望为基础,把“快乐原则”作为无意识的行动准则。无可厚非,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发展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自然本性慢慢收敛,社会属性慢慢生成,从而使个体对周遭日渐适应。因此,每个人只有过上充分完整的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促进本我更贴近生活,符合社会生存法则,服从主观意志的支配,促进人格的健全,生成既要满足本我又能适应社会的自我。换言之,主体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觉察,才有可能产生准确的自我评价,进而对自我有正确认知。有了正确的自我,就会产生更符合生活实际的自我,从而使自己坚守现实原则,防止内心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更有利个体的身心和适。

(二)不断丰富孩子的阅历

随着年龄的增大,每个人都不能只满足于自然生命的需求,更应对精神生命慢慢产生追求,从而逐渐生成超我。超我是一种特殊的自我,超我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超我是通过社会规范个体化、个体社会化而实现的一种人格状态。超我坚持社会“道德原则”处世待人接物,尽量使个体的行为准则符合社会规范和大众期盼,它对自我起到监督和批判作用,间接对本我也是一种约束和审视。故此,只有不断丰富个人社会经验,树立奋斗的人生哲学观,明晰人生是逐梦而行的动态过程,有挫败和失落是常态,坚持就能成功和圆梦。从而促进本我服从超我,超我体恤本我,自我才不会在本我与超我两者之间挣扎,反而促进两者融合和平衡,成为本我与超我的最大公约数。

此外,心理学认为两岁的婴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懂得用“我”来代替自己,进入小学后对社会道德规则逐步有了认识之后,自我就会开始迅速突起,生成超我的人格成分。超我和本我是天然、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需要个体的修炼,自我的调节。自我是永久存在的,它既受到本我、超我的影响,也对两者有自我调节和防御的作用,需要个体紧扣生活、贴近自然,充分体验周围的人文价值、生存环境等,让个体能充分体验到在物质世界中如何生活,在精神世界中为何生活,解决个体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要求的矛盾冲突。(www.xing528.com)

还有,超我既是出自于本我的原始生命冲动,又是对本我享乐追求的否定。故此,如果本我不能与超我协调好,人就会处于被压抑当中,心理能量流动不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焦虑,这都需要个体在生活中生成真正的自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一个人的自我就是他过去所有经验的总和。”个体只有与纷杂的生活环境发生关系,自我意识才会慢慢增强,本我和超我才有可能互相制衡,自我才能正确定位。否则,自我将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撕压,心灵序阶错位,个体的内心将无法安放,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三)持续拓展孩子的人脉

心理是指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一言以蔽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有赖主客观的关系,而人际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都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让心境与情境得到协调,这样就可能产生安定、适应的心理状态。

那么,生命进程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心理健康和幸福呢?

哈佛大学开展了一次史上对成人发展研究最长的研究项目:从1938年开始,至今80多年(项目还在继续),他们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询问和记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Robert Waldinger(项目负责人)从长篇累牍的信息进行提取,发现一个人健康或幸福完全无关财富、美貌、名声、社会地位。从研究中得出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关系让人更快乐,更健康。好的关系关键看质量而不是看数量,和家庭、朋友、周围人群联结更紧密的人,相比联结不是很紧密的人,身体健康状况更好,更幸福快乐。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的客观存在和生存的必需,人的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反映和发展。一个人只有在充分、适宜的人际关系模式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才能协调发展,他的人格才能稳定发展,进而为生命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