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保护天性、健全人格、美化人性、造福人生。教育的过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其内心诉求,才能防止其人格分离、表里不一。健全人格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人格健全的人一定是心理健康和具有较强自我认知能力的人。从价值论视角分析,教育必须以尊重人格的方式进行生命的化育,它是一个生命对话、心灵对接、人格并重、精神和谐的完整生命建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大事和常事。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能》一书中提出了三个人格结构,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或伊我、原我、兽我),指人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层,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心理机制,包括各种生理、安全等需要,它是最接近动物本性所具有的非理性、无意识、非社会化的原始需要。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每一个人内心都不同程度具有本我的特性,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本我意识最强的时候,随着年龄增大,社会化增强,人的理智开始驾驭本我。这是因为,随着人的行为和思想开始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就会对自己的身心和行为进行判别,让其逐渐社会化,会刻意压制某些不合社会规范的本我意识。本我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和源泉,是性格、气质、能力的基础,更是自我认知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在健全人格的过程中不能置之度外,也不能奉为圭臬,一定要尊重本我、超越本我、走向超我,这才能符合人性的诉求和社会的召唤。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人格意识,是对自己生命的觉醒,处在本我与超我的中间,调节二者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本我不可能不受约束和限制,放纵自己的兽性一定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同样的,完全遵循道德化的超我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必有七情六欲。本我扯着我们的灵魂往下堕落,超我又拉着我们的灵魂向上飞升,但是最终绝大部分人既没有堕落,也没有飞升,而是尽力维持在一个中正平和的状态,这就是本我的调节在起作用。(www.xing528.com)
超我,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是指人的道德良知和个人理想,是人的心理结构中发展相对滞后的人格部分。它是本我受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文熏陶后生成的一种人格特点,具有鲜明的社会化意义,对本我有监督作用。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始终依据至善原则限制本我,监督自我,促进个体向善发展,从而树立理想自我。
在弗洛伊德看来,每个人心理中的本我、自我、超我都是必然的存在,如果三者能在动态发展中始终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就会利于人格的正常发展。否则,三者的失衡就会导致精神症,严重者精神失常。故此,要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其生命的格调,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砝码,对维持个体心境与情境的协调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对本我起到很好的驾驭作用,而又对超我尽到服务职能,这必将使得本我和超我融合和协调起来。反之,如果本我能信服于超我,超我能监控本我,那么自我一定是以完善的状态呈现,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就会呈现一种“和态”,协调道德与欲望之间的冲突,减少生命能量的内耗。所以,完善自我既是健全人格发展的手段,又是目标,对促进生命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引导学生驾驭本我、生成超我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