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良好的社会秩序为教育创设有利条件,优质的教育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社会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时影响教育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基业,也是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之一,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
当前社会出现各种危机,给教育事业带来各种挑战和考验。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激烈竞争带来的焦虑内卷、文化多元带来的信仰虚无、功利主义带来的自我中心、马太效应带来的攀比贪念、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从众媚俗、电子交流带来的情感冷漠,对国民心理、社会秩序、自然生态、文化价值带来巨大的冲击,使教育在人生意义和人文精神层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从而导致国民幸福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出现“伊斯特林悖论”现象。2017年和2018年联合国连续发布了《世界幸福指数报告》,中国在2017年的报告中排名79位。联合国的报告特别强调,中国人并没有比25年前更幸福。2018年中国从第79位下降到第86位,近年出现持续下降,在2020年最新榜单中位于第94位。这种经济发展轨迹与幸福感受不同步的特点,或许与近年我国心理疾病患者增多和低龄化的现象互为表里。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在我们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落下了什么东西?全球幸福感排名前列的国家有一个共性特征,在国际间幸福感五大变量(收入、健康寿命预期、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以依靠、自由、信任)的得分都比较高。而做到这一切,需要有公正的社会制度做保障。显而易见,幸福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同时是一个主体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享受与劳动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www.xing528.com)
每个人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需要培养。教育的功能在于育人,育人的目的在于成全生命,成就幸福。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时代的扑面而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价值取向日益分化、行为方式越趋功利、人际关系更显冷漠、道德观念异化失常……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利益主体相互激烈博弈。这容易导致理想和现实冲突出现心理危机,个体与社会冲突出现道德危机,个体与自然冲突出现生态危机,生命与使命冲突出现价值危机,学识与人文冲突出现信仰危机,给社会公正、和谐、法治、诚信、文明、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对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对教育产生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社会出现的各种危机更需要通过教育来改进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