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维护关系:教育孩子与世界和合

如何维护关系:教育孩子与世界和合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事物间的非人格关系被确证和利用后,将会慢慢转化为人格关系,需要人类加以珍惜和爱护,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前者是对事物的本原和规律的把握,后者是个人品性的培养。故此,在人类社会,人要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等关系,就必须发挥自身德性的魅力,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善待族群,才有可能让各种关系得以持续,达到互利共赢、正和共生的目的。

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关系世界里,人与世界万事万物存在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可以分为人格关系和非人格关系。自然界有众多相互关联的事物,有些人类已经有一定把握,明白如何应对和利用。例如:植物释放氧气,人体需要氧气,没有氧气人就不能生存。但是,也有更多事物相互关系有待揭秘,开展科学研究就是破解自然界中的非人格关系。事物间的非人格关系被确证和利用后,将会慢慢转化为人格关系,需要人类加以珍惜和爱护,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否则,自然将会报复人类,让人类为自己逐渐埋下隐患甚至付出代价。

故此,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人和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动态的平衡与冲突互换中进行,平衡中有冲突,冲突中存平衡。发展离不开冲突,又需要平衡。事物的发展中存在冲突是必然和绝对的,但冲突不能持续成为显性,它更需要平衡中包含冲突,让平衡成为趋向和合。这就需要人在以人为核心的关系网络中,做出准确的判断,施予适度的把控和中和。《中庸·第二十五章》指出:“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也就是说,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是有效协调主观与客观的方法和手段。可见,德性是一种情理,情感之理,即渗透到人的心灵情感中的理智普遍性,它不同于生活中狭义的德性,是人心灵中理智、情感、意志等在现实活动中相互融渗、涵厚和化通的结果,它含理智德性和伦理(道德)德性两个层次。前者是对事物的本原和规律的把握,后者是个人品性的培养。“其着眼点只是一种个人品性的培养,或一个人精神的提升。作为人格主体自身的价值,决定德性是生命价值之源:使人成为人,提升人生的价值目标,确立人生的终极价值,这是德性内在价值的根本所在。”[4](www.xing528.com)

的确,德性更是一种精神灵性,正如复旦大学陈根法教授在《德性论》中所言,它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有了它才有发光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使人类享有高尚化,而且成为人的生命力的‘启动器’”。故此,在人类社会,人要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等关系,就必须发挥自身德性的魅力,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善待族群,才有可能让各种关系得以持续,达到互利共赢、正和共生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