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未来发展方向:教育引导孩子与世界和合

人的未来发展方向:教育引导孩子与世界和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应该是一个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不能忽视社会发展而独善其身。可见,教育始终把培养有道德品性的人摆在首位。这恰恰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好阐释与追求,更是彰显了未来教育对德性培育的应然诉求和不变的金科玉律。以合德性为视界,培育生命的自觉,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主动创造和美好希冀。

人的未来发展方向:教育引导孩子与世界和合

教育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的,而未来的人才都是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所以今天的社会是未来人才成长的沃土。教育应该是一个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不能忽视社会发展而独善其身。所以,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和未来的方向去思考,立足现在、抓住本质、洞察未知。关于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不同的教育派别各有说法,不一而足,有的说“教育说到底,就是自我教育”;有的说“传道、授业、解惑”;有的说“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有的说“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有的说“教育是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更有的说“人机大战李世石完败‘阿尔法狗’,历史上首个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的出现,有可能意味着未来智能机器人将统治世界,所以信息素养是未来每个人的第一素养”。

回望人类教育发展史,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东方的孔子提倡培养“仁爱”之人,西方的苏格拉底提倡“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可见,教育始终把培养有道德品性的人摆在首位。展望21世纪,信息时代扑面而来,人类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每个人的存在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计算机AND、OR、NOT三种基本逻辑运算不可能协调人的欲望和理性,只会从理性方面作出行动抉择。AI永远不能与人类比拟的就是德性,即悲悯情怀、道德品性和人生意义、生命探究价值等。充其量,AI只能为人类在物质世界中如何便捷地生活提供帮助,只有人自身才能进行价值判断、德性生成和生命生长,才有可能明白在物质世界中如何生活,在精神世界中为何生活等价值性问题。所以,教育要永远都走在“德性”之轨、生命之道、精神之径。“德”就是价值观,教育过程需要有价值观引领,培育出来的人也必须具有“合德”的价值观。如若将“德”字解构,左边是行走的轨迹,右边是垂直平视、一心一意,即做人做事要行不越轨、目不斜视、心无旁骛。行走代表个人本能,勇于开拓创新;眼睛代表智慧之窗,修炼聪明头脑;心代表善恶之源,养成温暖之心。换言之,培育出来的人需做到能开拓创新,就是有担当;有聪明头脑,就是有能力;有温暖的心,就是有情怀。这恰恰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好阐释与追求,更是彰显了未来教育对德性培育的应然诉求和不变的金科玉律。(www.xing528.com)

德性永远是人的精神基因,德性弥散在教育的全过程,更是教育永远追求的目标。德行天下,仁者无忧,只有具备厚德和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生命才能得以升华。或许,就是先贤司马迁所指出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苏格拉底所倡导的:“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智商面临重大挑战,而德性具有先天独特的优势,更需要进一步扬长和厚植,让每位孩子从小养成健康之体、灵动之手、聪明之脑、温暖之心、美善之情,让科学思维与幸福思维共生,避免个体陷入强节奏的科技世界而忘却了自己出发的初衷以及行事的源头。以合德性为视界,培育生命的自觉,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主动创造和美好希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