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投资和举办规模的纪录,同时超过70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
一、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过程
1999年在昆明举办园艺博览会期间,上海市政府就决定申办2010年世博会。同年12月8日,中国政府代表在国际展览局代表大会上宣布,中国政府支持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
2001年1月16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徽标揭晓。2002年12月3日,在与俄罗斯、墨西哥、波兰和韩国的公平友好竞争中,上海票数一路领先,最后脱颖而出,成功赢得了举办权。这意味着世博会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对中国乃至世博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5年1月20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正式发布,会徽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2007年12月18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揭晓,它既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而在国际大型活动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造型设计的创意是一次创新。
这个由中国举办的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拥有悠久历史与综合国力日渐提升的中国形象,拥有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国古老文化和代表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兴旺发达的中国现代文化在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海外游客认识与亲近并喜爱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进而接受与认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
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经验
上海世博会举全国之力举办,从规划到筹办,到成功举行,政府的合理配置资源、细致规划宣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上海世博会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丰收,还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宣传了国家形象,让世界人民更加认识了解中国。
(一) 合理配置资源,广泛动员参与
作为世界最高级别的博览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我国通过合理配置、充分整合全国资源,共同为上海世博会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实力,不仅快速高效地完成准备工作特别是世博园的建设,更节约了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世博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发展政府、企业、媒体乃至普通市民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优势,提高上海世博会对外的知名度与号召力。正是世博会的规划者、建设者、宣传者、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奠定了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坚实基础。(www.xing528.com)
(二) 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设计规划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让上海世博会在筹备与接待工作中更加注重与上海自身发展相联系,各种设施的建设与城市规划,不仅考虑到世博会的需要,更考虑对于城市和民众的需要,以实现在会后这些设施仍能为城市的发展与民众的需要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能继续推动上海未来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循环的使用,为民众带来真正的便利并能福泽后人。正是这样的考虑,上海为世博会的规划与建设,真正实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将上海世博会打造成一场真正的“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三) 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增强吸引力
经过多年的精心策划与准备,上海世博会不仅具有丰富精彩的内容活动,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世博园区、上海市区的规划与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方便了前来参展参观的国家、地区、机构与游客。同时,详细调研国内外游客的特点与偏好,走商业化运作的道路,将旅游与世博整合营销,充分调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世博会的辐射能力,大力开发与宣传上海乃至周边的旅游资源与文化; 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世博会,到上海及周边旅游,增加上海及其周边的经济收益,扩大影响力,从而实现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案例点评
上海世博会所创造的世博会历史上的诸多“最”: 最大的场地、最多的参展国家和地区和最多的参观人数,将是今后的世博会很难超越的。并且在中国是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来举办,对于中国和世博会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弘扬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增强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更向世界展示了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强大的综合实力,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在北京奥运会后再一次聚焦中国,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
上海世博会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意义更是巨大。作为我国发展最快的经济中心,世博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收益,对于上海的发展无疑如虎添翼,必然为上海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发挥重大作用,其影响力与地位必然在世界地图上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上海世博会中所倡导的各种理念与主题,对全球正在面临的各种挑战与问题起到了警醒与启发作用,世界各国必须精诚合作,共同研究与探讨寻求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保证人与自然之间能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