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之作,被称为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巧妙结合。《暗恋桃花源》以特别的艺术手法,结合悲剧与喜剧,产生了“古今交错,又悲又喜”的戏剧效果。赖声川质疑传统所谓悲、喜剧分立的模式,认为悲、喜剧本是一体两面,互动而消长,因而制作成了这部经久不衰的话剧作品。
一、《暗恋桃花源》的形成过程
一直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的台湾导演赖声川,在一次观看朋友的排戏时获得启发,诞生了《暗恋桃花源》的创作灵感。1983年11月30日,赖声川宣布了话剧《暗恋桃花源》剧组的成立。《暗恋桃花源》讲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 “暗恋”和“桃花源”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同一天晚上彩排的合约,不得不同时在剧场彩排,从而打造了一幕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一对青年男女在上海的战乱中相遇随后离散,彼此不知情地不约而同逃到台湾,40年后才得以相见,此时两人已各自结婚多年,而男主角也已病危。相反,“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渔夫的妻子与房东私通,渔夫因此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返回武陵时,妻子早已与房东成家生子。
《暗恋桃花源》以新颖奇特的戏剧构架和悲喜交错的视觉效果而成名,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后,便引起轰动,成为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的代表剧目。1991年,该剧在美国、香港进行了巡回演出。1992年由赖声川亲自执导改编而成的电影《暗恋桃花源》由杜可风做摄影、张叔平做美术指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票房,在各大国际影展大放光彩,一举拿下许多大奖。1992年的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青年导演银樱花奖和林青霞的最佳女主角奖两项大奖,获得了1992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剧片和最佳录音入围,及台湾影评人协会评选的1992年度十大华语片第3名。
2006年《暗恋桃花源》迎来了它的纪念版,并在台湾和内地同时上演。台湾版在形式上又有了很大改变,而内地版由于是在内地首次上演,因此赖声川选择了20年前的最初版本。在2010年版的《新暗恋桃花源》中,赖声川更是出其不意地将越剧元素加入戏剧排演中,“暗恋”部分仍保持不变,在“桃花源”部分加入越剧元素,词、曲、服装统统翻新,桃花源部分的台词由专业越剧编剧严全毅全部重写,彻底颠覆了原版“桃花源”部分。
二、《暗恋桃花源》成功的经验
赖声川认为,《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并不奇怪,因为它表达的思想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相符合的[1]。这出戏统合了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象。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一) 新颖奇特的故事结构
《暗恋桃花源》与传统话剧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题材的故事杂糅在一起的故事结构。一个是以“暗恋”为主题的病危男主角永远忘不了刻骨铭心的爱人的现代爱情悲剧,另一个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并经过赖声川艺术处理的以“桃花源”为主题,不育的武陵渔夫打不着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婆明目张胆地与房东打情骂俏的古代喜剧,一悲一喜、一个现代一个古代,两出剧目放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排演,不仅时空脱节,剧情相左,更重要的是悲喜同台,“暗恋”的悲恸中饱含脉脉温情,“桃花源”的嬉笑中却暗含丝丝悲凉。悲剧中衬托出喜剧的荒唐,喜剧中显现出悲剧的情愫,将两种看似完全不同互不相干甚至时空不同的人生拼合在一起,隐隐生出一种难以言表五味杂陈的意味,让观众在心理落差中对故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二) 引人入胜的戏剧化冲突(www.xing528.com)
《暗恋桃花源》“戏中有戏”的结构安排,让整台话剧从头至尾充满了戏剧化的冲突,不仅包含《暗恋》与《桃花源》两个剧组为争抢排练舞台的戏外冲突,剧中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还有剧中演员与导演之间的冲突,更重要的是整台剧中悲喜、古今的戏剧冲突,使得整个话剧舞台热闹非凡,高潮不断。错综复杂的矛盾集结在一起,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章乱无序的矛盾之中,如何表现矛盾、如何解决矛盾的疑问,从头至尾都吸引着观众,吊足他们的胃口。导演始终以两个剧组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将整出剧的矛盾冲突始终控制在不断推动剧情发展的框架内,使得整部话剧处处是精彩、节节有高潮,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三) 自由开放式的主题
《暗恋桃花源》与以往戏剧不同,没有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主题,而是将两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拼贴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主题,由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观众从不同角度对故事内容进行解读。观众可以说它是一部爱情话剧,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话剧,甚至可以将它理解为是当今流行的穿越剧。对于主题,导演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寻找,这个寻找的过程与思考的结果,充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心理需要,使所有人都能从这一部话剧中收获一份自己的思考。
(四) 极具特点的语言魅力
《暗恋桃花源》中极具特点的语言对白,不仅活跃了整台话剧的气氛,更深刻反映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同时,剧中频频出现的含糊不明却意有所指的对白,使观众在观看时紧随剧情发展,猜测对白中所蕴含的真正意思,而不会产生疲劳感,剧中人物的对话与表演时常能够在让观众在开心之余,在充满新鲜、疑惑的氛围下,意犹未尽地观赏、思索。
三、案例点评
赖声川认为,传统的东西不是古板的,它充满了创意。过去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形式,我们要更尊敬传统,越尊敬它就越知道怎么用它[2]。而《暗恋桃花源》在实现创新架构的同时,也继承了赖声川擅长刻画带有浓厚传统韵味的表现手法,无论是“暗恋”还是“桃花源”都属于传统题材,整个故事的表现手法也都符合中国观众的接受习惯。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讽刺意味以及曲折无奈的人生境遇却又充满了现代感,符合当今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观赏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暗恋桃花源》中两个故事拼贴在一起的内容架构以及“戏中套戏”的结构表现,打破了传统话剧的表现形式,让观众从传统的故事结构套路中摆脱出来,这种新鲜的叙事方式、矛盾冲突不断的故事搭建,让观众为之眼前一亮。
1986年《暗恋桃花源》首演在当时造成的盛况,还有一个社会性的原因,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的许多乱象,综合反映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市井百相,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更深一步地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美学上的追求,具有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
赖声川在《暗恋桃花源》中将古今不同时空、悲喜相对的结构搭建,为我国的话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借鉴,为我国话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导演编剧,使我国戏剧事业能有更多更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创新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