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表演艺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化项目案例教程

中国表演艺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化项目案例教程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类国际国内的艺术节活动,为中国演艺产业迅速发展打造了宽阔的舞台; 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的不断增长,为演艺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表演艺术产业则是因此衍生出的演艺产业。

中国表演艺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化项目案例教程

表演艺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现代社会文化中最具多元性和产品衍生能力的原创性门类,是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种鼓励演艺行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演艺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演出行业在资金总量、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演出方式、场次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国产原创剧目精彩纷呈,民族民间演出继续走俏,旅游、商贸演出市场发展迅速,演艺娱乐场所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各类国际国内的艺术节活动,为中国演艺产业迅速发展打造了宽阔的舞台; 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的不断增长,为演艺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中国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表演艺术”一词,简单说来就是指表演者直接面对观众表演的艺术。表演艺术产业则是因此衍生出的演艺产业。随着现代人的越来越重视闲暇时间的文化休闲生活,加之现代科学和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产业链正逐渐兴起,演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与这个时代交相辉映,焕发了新鲜的活力。

(一) 演艺产业蓬勃发展

国家政策及资本平台均为演艺产业的发展亮出绿灯,“演艺第一股”的出现开创了投融资的新模式,院团转企改制全面展开,演出院线的方兴未艾使得整个演出市场活力尽现,演艺企业通过建立海外基地的方式积极走出去,中国演出市场整体呈现欣欣向荣景象。

1. 政策环境总体优化,国有民营并驾齐驱

党的十六大的改革东风,一系列新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国有演艺团体释放潜力、焕发活力,民营演艺快速崛起、实力大增,中外演艺交流大增,演艺业市场繁荣,发展环境迅速优化。2010年,文化部把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和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列入文化系统体制改革重点,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 同时国家明确了金融机构对包括演出娱乐在内的文化产业进行扶持的策略;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评选出《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并对名录上的项目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 2010年“演艺第一股”丽江旅游和以旅游演出项目为主营业务的宋城股份,实现了演艺产业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风投云峰基金注资印象公司,为国内演艺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融资发展模式。这些都为演艺产业的快速成长构建了良好发展环境。

2. 民众消费日益增长,演艺需求市场扩大

中国表演艺术历史悠久,随着人民群众经济收入水平的提升,社会精神消费支出日益增长,城乡演艺市场潜力巨大。各地演出院线或联盟正在成为演出场所跨区域经营的主要形式。目前,中国演出市场形成了两大院线 (中演院线和保利院线)、五大省际联盟 (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长三角演出联盟和珠三角演出联盟)、省内演出 (安徽演出联盟和江西演出院线联盟等) 联盟蓬勃发展的格局,演出院线与剧院联盟方兴未艾,整个演出市场充满活力。经济发达的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演艺业基础雄厚,需求旺盛,演出场次多,演出内容丰富,演出收益大,各省市区的演艺事业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元化发展。

3. 大力开发地区民族资源,旅游实景演出市场火热

近年来,演艺业正成为各省市区文化产业的率先发展行列,一些中西部地区如云南、广西、四川等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省区,充分利用自己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文化演出,旅游演出市场火热,其中大型实景演出是旅游演出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旅游演出市场火热的重要因素。全国各旅游胜地纷纷大力开发旅游实景演出,云南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像》在国内外一炮走红,使云南这个民族艺术资源丰富的高原热土成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领头羊; 广西借助电影刘三姐》和阳朔甲天下的山水,精心打造的《印象·刘三姐》享誉国内外,广受欢迎,为桂林山水旅游业注入了迷人的人文魅力。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影响巨大,但收益参差不齐: 《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已实现盈利,《印象·海南岛》则遇冷,收入惨淡,投资回收困难。

4. 话剧演出增速明显,儿童剧演出蓬勃发展

在北京、上海等文化大城市,话剧演出市场每年以20%~30%的增幅快速发展,成为演艺市场规模最大、创排速度最快、最具盈利能力的剧种之一,而儿童剧演出市场规模增速更是达到50%。儿童剧类市场需求日益扩大,但剧目创作成为儿童剧发展的软肋,致力于儿童类剧目创作人员严重缺乏,儿童类剧本稀缺,高质量的儿童类剧本少之又少。

5. 音乐节向二三线城市扩张

2010年中国音乐节数量飙升至92场,音乐节演出区域也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张。音乐节对城市品牌的提升有很强促进作用,成为政府或相关部门营销的重要利器。

6. 中国演艺海外基地成功驻演

2010年,《功夫传奇》在美国布兰森白宫剧院及《少林武魂》在美国大雾山旅游区东上海剧院成功驻演,标志着中国演出“走出去”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白宫剧院及东上海剧院分别是由天创国际及东上海集团收购的海外剧院,通过建立海外演出基地的模式,打破了制约中国演出产品海外推广的瓶颈,为中国演出“走出去”探索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二) 当前中国演艺产业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 演艺设备严重老化

我国目前有各类剧场和影剧院2500个左右,承担着全国约3000个演出团体的绝大部分演出活动,其中一些剧场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修建的,剧场内的大部分系统设计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充分考虑演出的工艺水平。内部缺乏舞台机械、现代剧场照明系统、扩声系统、通信系统,很多剧场声学环境甚至还达不到西方19世纪的水平。我国剧场演艺设备老化的情况非常严重,已经成为舞台技术发展的阻碍。

2. 高价票限制很多家庭进入

近几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的演艺市场迅速与国际接轨,场租、制作成本和票价等消费水平迅速攀升,整个市场处于一种超前消费的状态。高票价限制了很多消费者的进入,出现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政府无法提供充分的资助,观众自身的消费水平不足,这成为制约演艺市场迅速发展、进入国际轨道的大瓶颈,导致演艺产业这个市场蛋糕不能做大。

3. 中小型演艺企业经营风险大,融资困难

演艺产业生产的戏剧、话剧等无形产品,在演出前很难衡量其产出后的价值,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与银行业现有的、通行的资产融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当前我国的演出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或者个体经济组织,形成规模性演出的企业不多。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形势下演出产业的不良贷款率较高,影响了银行放款给中小企业文化产业市场的积极性。(www.xing528.com)

4. 缺乏熟悉演出市场又懂经营的人才

演出不在于有多大的投入,而在它的投入产出比。经营管理不善,再小的投入也可能会亏本。但是,如果选择好了剧目,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手段,生产出大制作、适合于市场销售的演出产品才能有大产出。这是演出市场的一条黄金规律。目前,我国还缺乏深谙现代经营管理又熟知演出市场、懂得演出产业运营发展规律的经营性人才。

5. 缺乏精品项目,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演艺市场缺乏精品,缺乏可持续开发的品牌。一方面,如《印象·丽江》、《云南映像》之类的精品实景演出少之又少,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产业化的运行。另一方面,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受众对于精品项目的了解很少,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制约了我国演艺产业产业化精品项目的形成,演艺市场营销模式的滞后也成为制约我国演艺市场长足发展的瓶颈。打造更多精品,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消费群体,便成为发展中国演艺市场的迫切之举。

6. 演出市场不规范,城乡发展不平衡性

我国演艺市场的发展至今仍处于探索的阶段。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比较浓,“人”大于“剧目”的现象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整个市场在剧本创作、资金投入、演出内容上缺少规范,更没有硬性制度的制约,仿制、抄袭等恶性竞争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地域的差异,城乡演出市场的地域性差异非常巨大: 在北京,国内外艺术表演团体最多,艺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高水平的演出之多是全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它与上海、广东、浙江等地一起作为龙头,带动了全国演出市场的活跃,是演艺市场的第一集团军。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演出市场就会很萧条,农村的情况就更差。

二、中国表演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在现有政策及资本推动下,演出市场将集聚更多的资源和资本,企业集团化趋势将日益明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业链的衍生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品牌化发展将成为演艺企业的突围之道,演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也成为一大趋势。

(一) 品牌将成争夺热点

中国演艺产业目前正处在成长期,演出企业逐渐由数量增长转变为品质提升,演出质量、品牌化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品牌化竞争是演出企业依靠其综合实力而进行市场资源争夺的一种有效方式; 现今观众越来越倾向于高品质的演出,因而品牌企业具有越来越强的市场号召力。品牌也是稳定的、多渠道收益来源,因此品牌化发展将成为众多演出企业的发展战略。

(二) 资本成为主要推动力

中国目前的演艺企业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民营演出机构普遍规模小、融资渠道缺乏; 二是转企改制后的国有控股演艺集团虽然规模大,但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在演出行业的品牌化竞争阶段,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过程,其间需要资本的持续支持。因此,在未来演出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将成为演出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 企业集团化日益明显

中国的演艺企业将进一步通过合作、兼并或股份制方式实现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并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演艺集团,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管理与市场运营模式加快发展,这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规模化、集约化运营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演出剧目创作、市场推广及大型演出项目的制作,打造高质量、观赏性强的演出,提高演艺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整个演艺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 产业链延伸成利润增长点

演艺产业链纵向延伸趋势明显。演出衍生品的开发、演出版权机制的建立将不断完善演艺产业链。剧院将由单一的演出中心逐步向综合性的娱乐中心转化,一个以餐饮、购物中心和地产为外延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演艺行业与餐饮业、旅游业、互联网行业等跨界合作是市场推广及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 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加快剧院设施建设,更新设备,积极推动新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演出创作、舞美制作、灯光音响等方面的运用,并与影视、网络平台进行互动。

(六) 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经营环境

要整顿和规范演出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观众反映强烈的虚假低劣演出,须建立由专家、媒体、音乐爱好者和行业协会共同组成的舆论监督机制,规范演出宣传,培育消费群体,引导消费导向。

借鉴发达国家演出经营模式,提高演出经纪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利用文艺演出的公众效应,以资金、股份、品牌等形式与企业联姻,实现演出的综合效益。制订长期演出计划,降低演出成本;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场馆,维修、改建、开发闲置场馆,通过自主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盘活国有演出场馆资产,整合场馆资源。同时,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一批面向大众、面向基层的演出场馆,满足市场需求,降低票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