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上下掀起改革开放的大潮时,《北京青年报》勇敢地驶入时代的大潮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一、《北京青年报》品牌的形成过程
《北京青年报》创刊于1949年3月,是共青团北京市委机关报,曾三次停刊、三次复刊。作为北京地区最受欢迎的都市类报纸,《北京青年报》抓住了历史发展的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办报思路,积极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经营运作的新模式,以社会为焦点,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报纸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该报订阅量在北京地区位居第一,连续多年广告收入位居全国前列,还拥有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青年报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形成了自身完善的报刊发行和物流配送网络以及新型的报业产业链条。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主流媒体。
(一) 20世纪80年代——蓄势阶段
《北京青年报》创刊于解放之初,伴随着新中国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复杂历程。1981年7月3日第三次复刊后的《北京青年报》,以贴近青年、与时代同步、用青年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还只是一张以宣传为主的地方党报,这一时期的办报历程为今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和经验。
(二) 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飞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后,《北京青年报》迎来了第一次机遇,在逐步尝试各种市场运作方式后,报社先后成功创办了《青年周末》和《新闻周刊》。《青年周末》对新闻人物做“封面化”处理,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了众多读者,3个月迅速占据了京城报纸零售市场一席之地。《新闻周刊》以“新闻纸”的面孔,满足了新闻的市场化需求,用新闻价值确立了《北京青年报》的品牌核心,完成了向市场化报纸的转变,实现了《北京青年报》的第一次飞跃,在京城地区崭露头角。
(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品牌形成
90年代后期,《北京青年报》敏锐捕捉到房地产、IT等新兴产业商机,率先推出“广厦时代”、“汽车时代”、“电脑时代”等专刊,在新兴产业与消费者之间架起桥梁,从以社会新闻见长的单一型报纸向综合性日报转变。这种转变也标志着北青品牌的形成,其房地产、汽车广告在京城报业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不可动摇。
《北京青年报》为了完善自己的品牌价值体系,逐步把眼光投向服务业。2004年8月,北京青年报社与天津今晚报社、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四家单位联合成立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的全国总发行权和出版物全国连锁经营权,在全国12个重点城市设立分公司,“小红帽”走向全国,成为继《北京青年报》之后的又一知名品牌。今日的“小红帽”已经形成了以报刊发行为主,信息直投、增值服务和仓储物流为辅的四维发展格局,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发行及物流服务企业之一。
(四) 21世纪初期——品牌发展
21世纪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北京青年报》提出“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办报理念,对影响中国和世界的事件进行全面报道,“厚报”理念逐步成为发展思路。2000年时,该报每周已拥有280多个版面,逐渐形成“每日新闻+深度报道+天天副刊+产经资讯”的都市报纸模式,成为北方地区最厚的综合性日报之一。深挖新闻事件的背后价值、对新闻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使《北京青年报》出色的报道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发展,广告收入连年创造佳绩。
二、《北京青年报》与时俱进的改革经验
改革意味着对旧的秩序的改变,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阻隔,但《北京青年报》很好地把握住了机会,通过正确的战略战术,应时而变,成为成功的改革者。(www.xing528.com)
(一) 独特创新的采编机制,凸显竞争优势
以凸显“新闻价值”作为品牌核心的《北京青年报》,采用一套独特的采编机制来提高新闻质量,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首先,报社支持编采人员勇于创新,每个人的想法都可能在现实操作中实现,记者提出的意见也可能左右编委会的决策; 其次,建立在对读者阅读心理的了解、把握和引导基础上的编采机制,使正面报道、解释性报道具备可读性; 再次,不断进行规模化制作,全方位展示策划成果,让采访足迹逐渐扩大,让编辑思路进一步拓宽,长期保证新闻制作的高水平,在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规模化制作更能体现出自身优势; 最后,跨部门协作使运用集体智慧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培养了一种团结协作的风气。
(二) 贴近客户的广告开发模式,增强办报实力
《北京青年报》广告经营在实行代理制的同时,广告人员也直接面对客户开展全面细致的广告营销活动,提供更加具体的服务,当两家报纸广告竞争异常激烈时,推出广告代理公司不可能实施的措施。打破“大锅饭”分配模式,实行绩效考核机制也是《北京青年报》广告部又一成功的法宝。
(三) 锁定集团化的发展思路,提升品牌影响力
2003年6月北京青年报社被中央确定为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确定了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化发展道路。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融资10.4亿港元,成为中国内地主流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的第一只股票[1]。北青传媒通过上市融资开始了多维互补的发展模式,自身品牌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创办于2004年的《法制晚报》与已经占据早报订阅市场的《北京青年报》形成互补,成为北京青年报社旗下下午市场的强势产品; 2005年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了《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注资《河北青年报》,打造环北京的城市日报群; 2007年与中国民航报社合作改扩版《中国民航报——TOP时空》,覆盖了1100多条国内航线及主要空港候机楼; 2008年与韩国最大的女性杂志合作,创办了国内第一本韩系女性时尚杂志—— 《Ce Ci姐妹》。这些措施,有力地提升了该报社的品牌价值,传播了其办报理念。
三、《北京青年报》危机乍现
北青传媒的上市,虽然为其带来无限的发展,但作为改革先锋的《北京青年报》与北青传媒之间割裂的传媒产业链条开始逐步暴露问题。当今报业竞争空间激烈,加之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更是加速了这种态势的发展。
近年来,《北京青年报》遇到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在需要北青传媒的财力物力支持时,由于公司意见无法完全由大股东说了算,所以无法为《北京青年报》提供第一时间的支持,造成事态进一步严重。另一方面,北青传媒上市后,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北青集团由于骨干人员老龄化严重,新老交替问题亟待解决,上市后开始暴露出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些危机,成为《北京青年报》今后能否突破瓶颈、继续提升品牌实力的关键所在。
四、案例点评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加速全面转型,以前我们所习惯的、传统的办报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合报纸的发展。当读者开始以“挑剔”的眼光阅读、选择报纸时,报社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改革成为报纸发展的必经之路。计划体制的废除把发展机遇平等地给予了每一位先行者。《北京青年报》正是抓住了改革先机,顺应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成就了今天的《北京青年报》,有了人们所称谓的“北京青年报现象”。如今的《北京青年报》不但拥有花甲之龄的成熟、稳重与睿智,也拥有青年人的无限生机、活力与开拓精神。
《北京青年报》的成功之处在于: 伴随着中国报业体制和采编机制的改革,打破了中国报业传统的“大锅饭”机制,以人为本创新采编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报业人员的工作热情; 抓住了中国服务业大发展的大环境,顺应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大需求,成功转型为综合性大报纸,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广告市场;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发展出了“十报四刊二网”的多维经营发展模式。《北京青年报》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铸就了《北京青年报》60年来的巨大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