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没有一部电视剧像《还珠格格》那样老少皆宜,万人空巷。它就像家常菜一样,让家人们聚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看,百看不厌。一些电视台在多年来的寒暑假期的经典复播还记载着它曾经的辉煌。
一、“格格”热的形成过程
1998年的电视荧屏,似乎被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抢尽了风头,其收视率不仅创造了中国第一,更是斩获亚洲第一,“格格”热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剧中人物小燕子与紫薇在街头巷尾被广泛热议,这是一部真正全民齐乐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是琼瑶的成功转型之作,获得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连续剧奖,打破了中国电视剧的收视纪录,激活了一度低迷的电视剧市场,有人评价说它是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传奇。
1998年,《还珠格格》第一部在北京有线台播出收视率就达54%,在内地的平均收视率超过47%,不但轰动了业界和海内外,更被一些电视台台长称为挽救电视台的救世之作。1999年《还珠格格Ⅱ》一经播出全国平均收视率就突破了54%,在湖南收视率轻松超过60%。在香港、东南亚均打破或接近历史上华语电视剧在当地创造的最高收视纪录,韩国三大电视台因其居高不下的收视率甚至实行了“华语电视剧封杀令”。此外,在蒙古、俄罗斯与乌克兰等地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两部还珠格格的重播收视率即使在2012年也依然杀入了全国前10名,其重播率刷新了整个90年代到今天所有的电视剧重播率的最高纪录,2012年《还珠格格》在湖南卫视第13次重播,仍居所有频道同时段第一,超过众多首播新剧[1]。三部《还珠格格》的超高收视率至今难以逾越,成功地创造了收视奇迹。
二、《还珠格格》成功的经验
那些感天动地、非生即死的爱情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少见,但却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这些情节与独具特色的琼瑶语言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同于前的宫廷剧,其喜剧氛围远远胜于以前宫廷剧的尔虞我诈,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皆大欢喜是《还珠格格》的独特魅力。
(一) 人物形象与故事内容的强大魅力
琼瑶塑造了一个与她以往笔下淑女截然不同的敢说、敢做、敢爱、敢恨,集叛逆、率真、豪放于一身的热情奔放而又有现代味的全新女性形象,小燕子在被赋予了喜剧色调之后大放光彩。而剧中对对痴男怨女曲折生动的纯情故事,交织着人生的风云变幻和命运变迁,与优美动人的电视画面、悦耳动听的乐曲汇合在一起,营造出一幅绚丽潇洒的艺术画卷。《还珠格格》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现代人寻找到了迷失已久的人性及情感,其中所蕴含的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向往爱情的人文精神的正面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二) 琼瑶剧纯言情模式的突破创新
《还珠格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琼瑶一贯才子佳人的爱情言情模式,洋溢着温婉的诗意、细腻至深的情感和轻柔的浪漫情调。但它实现了新的突破,编导对作品娱乐性与好看性的追求在剧中得到充足展现,武功动作的借鉴,语言和文字趣味的尝试,对古装戏的有意犯规以及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和人性意识等现代观念的注入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表明琼瑶剧已经从较窄的纯言情走向了较为宽泛的大众化、通俗化的人性演绎。
(三) 轻松浓烈的喜剧氛围
《还珠格格》是一部娱乐剧。叛逆、冲动、不用脑、快人快语的小燕子以其嬉戏性的语言打破了常规宫廷戏的紧张、严肃和沉闷,成为观众的开心果,以小燕子为核心的嬉戏性语言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和新奇效果。这种悲喜交织、以喜剧为重的艺术情调,使该剧老少咸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诗情画意与感官刺激并存,受苦与欢娱交替的剧情设计使得欢笑与泪水共存,大大刺激强化和顺应了观众的娱乐欲望,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提高了观众的观看兴趣。
(四) 准确清晰的受众定位
该剧反映和描写的生活内容与青少年质朴纯真的心理接近,在冲突和情境的设定上符合青少年的接受能力,结构单纯紧凑,情节曲折生动,十分贴近青少年好动乐玩的心理,而且语言浅显通俗、色彩明朗、基调欢快,适合青少年的口味。该剧着力描写父女母子亲情,更容易打动在现实生活中因与父母有情感隔阂无法互相理解与沟通而苦恼的青少年,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依附性与寄托性。因此,《还珠格格》对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与诱惑力。
三、《还珠格格》存在的问题
尽管它可以称得上经典,但终究还不是完美的,它所刮起的“格格”风中也含有一些尘沙枯叶。
(一) 宣传教育功能的忽视(www.xing528.com)
《还珠格格》作为一部长时间播放并广受青少年欢迎的电视剧,对青少年有极强的“暗示性”,影响极大。《还珠格格》在人物形象设计和情节设置上有一些不足,如小燕子的没有教养、胸无点墨、厌学表现和上吊、装傻等胡搅蛮缠的荒诞搞怪细节,极易造成青少年的学习模仿,在言行举止、道德价值观和学习教养上产生误导,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 故事情节上的硬伤
《还珠格格》的故事情节设置注重可视性,但也有不少情节留下了硬生枝节、突兀不畅的不足。如紫薇千里寻父的主线,设置了许多曲折艰险的故事情节,同时也埋下了有失真实和自然的暗伤。故事情节推进上存在松散、荒诞、拖沓的缺陷,“做戏”的斧凿痕迹十分明显,有以强化主题制造紧张的戏剧冲突为名,实际上却故意拖延时间以拉长剧情之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 人物塑造上的失真
剧中人物大多是性格单一,缺少变化的扁平型人物,一出场就被定了型,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这样的人物不能给观众留下深长的回味。另外,《还珠格格》似乎忽视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决定人物最基本的个性显示与表征这一重要问题,剧中的皇上是一位最好玩、最好哄的娱乐享用者,不仅失去了贵为天子的威严,还失去了贵为人君的沉稳持重,这与皇上身份和地位的内在要求与特征不符,显得不真实,也不可信。
(四) 过度渲染的技法运用
《还珠格格》定位为娱乐剧,必然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法营造适度的娱乐气氛,但也不能失控滥用。如在剧中,作者频频运用了幽默、滑稽、夸张等艺术手段,在小燕子身上注入了强烈的喜剧性因素,设置了一些文字游戏、搞笑情节,从而营造出喜剧情境和气氛,突出了娱乐性,达到了拉住观众以提高收视率的目的。但一些地方由于过度运用技法失去了应有的分寸,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如剧中对小燕子的傻头傻脑、大大咧咧、疯疯癫癫的过度夸张渲染。
四、案例点评
《还珠格格》的收看盛况完全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城市农村、妇孺老幼,人人尽知,其影响之大,难以形容。剧中离奇轻松搞笑的故事情节,小燕子傻得可爱的对白,都使观众哈哈一笑,备感轻松,在大饱眼福欣赏美女帅哥美景风情之余还能获得开怀大笑的享受,于是就有了“《还珠格格》之后不看格格戏”的感受。
但是由于它片面追求收视率,过度追求商业利润,淡化了作为戏剧应该具有的内在底蕴,导致其宣传教育功能的忽视,这无疑给我们一个启示: 什么样的作品能保持长久的艺术活力? 什么样的作品在保证拥有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有社会效益? 文艺创作不能仅仅以追求商业获利为主要目标。
思考题
1. 谈谈日韩剧、欧美剧对于我国电视作品的借鉴意义。
2. 不同类型的成功的电视作品有何不同特点?
3. 谈谈成功的电视作品有哪些必备要素。
4. 谈谈如何在电视作品中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 赵振宗、苏良: 《众星还珠 格格不老》,载《法制晚报》2012年7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