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产业在文化产业中被公认是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文化子产业,同时也是融艺术性、观赏性和感染力为一体的、影响力巨大的战略性产业。中国自2000年以后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化,实施了许多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办法,电影产业在2002年的院线制改革后开始高速发展,在产业化改革所开创的上升通道快速前行,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化进程中最受瞩目的一环。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影产业逆市上扬,受到海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前景和潜力被一致看好。电视剧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大众最熟悉的精神文化消费产品,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
一、电影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905年中国诞生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至今中国电影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如今的中国电影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繁荣昌盛。2002年院线制改革后,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极大地解放了电影艺术生产力,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加速度改革期,走上了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一)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2011年电影票房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总票房131.15亿元,较2010年的101.72亿元增长28.93%,国产片票房为70.31亿元,占总额的53.61%。全年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包括故事影片558部、动画影片24部、纪录影片26部、科教影片76部、特种影片5部、电影频道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在影院建设方面,2011年全国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银幕。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超过9200块。在新建影院和新增影厅中,90%的影院都已具备数字放映条件。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达到20部[1]。国产大片从本土文化土壤中吸纳养分,本土特色鲜明、原创力充沛、有历史文化厚度。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的电影产业格局,走向丰富、合理、成熟的产品结构体系。
中国的电影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其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成熟,除了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外,电影也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其艺术性和娱乐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硬件设施的完备让这一切成为可能。但与国外发达的电影产业链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009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中国政府首次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的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影视制作产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的发展被列为重中之重。它强调要从财政、金融、税收等多个方面,对电影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给予实质性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电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市场体制改革,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2009年以来,国有电影制片厂或独立或重组转企,电影院线通过扩张、兼并、控股、重组,电影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格局,电影市场的规模经济越来越高,开始形成综合性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电影企业。
3. 影片量多丰富,电影票房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电影类型和题材更加多样和丰富,成熟的商业大片、主旋律影片和各种现实主义影片,不断追求艺术创新,使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主旋律”影片将“主流精神、创新的艺术理念和鲜明的市场意识”相结合,大受市场欢迎,取得了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多年的市场培育使电影档期概念深入人心,“贺岁档”、“暑期档”十分火爆。在电影产量连年创新高的同时,电影票房多年来持续增长。
4. 高科技影院优势突出,3D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展开
数字化放映是电影技术进步的一大亮点,高科技影院成为取得高票房的关键。我国数字技术在制作、发行、放映、存储、监管环节的应用在不断加强,在数字制作和放映领域的技术改造方面有了大踏步的前进。2010年1月4日在中国上映的进口大制作3D科幻影片《阿凡达》全国热映,获得了12.5亿元的骄人票房业绩[2],而《爱丽丝梦游仙境》、《玩具总动员3》、《盗梦空间》等影片全部突破亿元票房,表明3D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全国各地高科技影院数量持续攀升,中国电影企业也加大3D影片摄制力度。
5. 国产动画片开始突破,品牌和质量仍有待提升
在进口动画片大肆占领中国市场的冲击下,在政府对动画产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动画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产动画片的数量在大幅度增长,质量也在不断提升。2009年投资600万元的Flash级国产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异军突起,票房过亿。多部国产动画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在商业元素配置、娱乐功能强化、观众趣味适应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于故事的亲近性、定位的娱乐性、档期的准确性,但与好莱坞动画片相比,其投资规模、制作标准、专业能力、文化观念、创作水平和美学完整性等还相去甚远,品牌和模式也期待着更新和升级。
6. 新媒体市场方兴未艾,需建设良好版权环境
随着中国网民和手机用户的急速递增,消费者娱乐消费和获得媒体内容的方式在改变,为网络视频和手机视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网吧院线出现。目前网络正版电影发行通常有在线播放、流媒体播放、P2P下载和BT下载等,BT下载是观众常用的网络电影下载方式。2009年广电总局开展BT网站整治活动,一大批非法BT下载网站因没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被陆续关停,中国电影的版权环境进一步改善,而越来越多的网路商参与正版电影的发行,必然大大减少盗版的生存空间,中国电影片方的利益将逐步得到保障。加大网站整治力度,建设良好版权环境,是中国电影业拓展纵向市场链条,赢得更大的赢利空间和更多的赢利时间,提高产业规模经济的必经之路。
(二)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依托于强大的市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景美好,因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观众的消费和影视的制作提供了可能。在这段黄金时期内,我们要抓住机会、完善自己,创造出更好的优秀产品; 借助于优惠的政策,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壮大。
1. 建立产业环节贯通、产业整合完备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
电影是一个大产业,能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际综合性媒介集团依靠电影等核心创意资源,以巨大的体量、丰厚的资源、整合的渠道,支配着全球文化市场。我国的电影、电视、广播、期刊之间仍存在巨大的行政分割,事业、产业的双轨体制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冲突。国有、民营的不平等待遇,市场准入退出门槛的不合理,四级行政管理使统一的市场规则难以形成等问题,都注定中国影视产业不能完成影视产业的深度整合。
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产业融合,实现跨环节、跨行业、跨媒介、跨区域、跨体制的文化产业整合,要建立起产业环节贯通、产业整合完备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改变小电影产业格局,形成具有市场控制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文化企业,使电影真正成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2. 提高文化内涵,增强电影生命力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触及心灵的艺术美感,是吸引观众进入影院的基础和关键。中国电影要充分反映和表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的精髓,通过系统的差异化营销运作、完美的宣传和优良的服务,以独特的创造热情、深厚的文化内核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来获取观众的情感认同。以丰富多彩的、不同类型的影片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影喜好,用影片类型的多样化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拉动市场需求。
3. 提高数字化影院建设水平,合理安排档期
电影产业是“终端为王”,目前我国各地影院终端建设没能充分满足市场观众的需求,美国人均银幕拥有量为1/7500,而中国是1/140000。市场活跃的大都市需要增大影院密度和提高银幕数量,中小城市需要通过财政补贴新建或改造新型现代化多厅影院,通过灵活的票价措施和良好的观影环境,以满足影片的放映需要和观众的消费需要,扩大观众群,培养观影习惯,使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达到有效的默契。
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生产发行的计划性、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合理安排档期是取胜关键。按照不同的观众类型进行有序的规划、培植、配置、生产、发行并形成规律; 通过调整类型,避免同质供给,形成片种、类型、结构比较完整的电影供给体系; 通过寻找档期排片的调控机制,避免出现档期拥挤、影片扎堆等现象,使淡季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空间。
4. 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电影走出去
近来,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没能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实施电影“走出去”战略,加快培育海外营销的市场主体,拓展渠道,完善网络。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搭建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电影产业、电影机构和电影人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合拍是借力发力、“借船出海”的重要手段。在中方拥有一定版权控制力和品牌植入的前提下,应减少合拍限制,扩大合作合拍,甚至允许在通过审查的前提下,出现不同市场的国际版本,促进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提升。
在电影大国美国,票房收入只占影片盈利的1/3,另外2/3收入来自版权销售; 中国目前版权保护和利用的意识都不强,收入集中在影院票房和贴片广告上。随着有线电视、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用户的激增,高清频道和付费频道的大量开通,电影版权、电影音乐的版权收益会直线上升。在我国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成立著作权管理机构,由它依法代表权利人向使用方收取著作权使用费。逐渐形成“植入和贴片广告收入—影院票房收入—海外版权收入—付费电视点播收入—付费电视频道订购收入—新媒体收入 (网络、手机、移动电视) —音像收入—开路电视播映收入—授权收入—演艺收入”的纵向市场链条和“中国—亚洲—欧美”的横向市场格局,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电视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www.xing528.com)
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到现在,中国电视剧已走过了5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既是第一生产大国,也是第一播出大国、第一观众大国。电视剧不仅是中国电视的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中国互联网和新媒体最追逐的创意内容之一。目前,电视剧产业粗具规模,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在内的,有电视剧制作方、购买方、播出方、观众和广告客户等多方参与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态。
2010年,中国每年生产电视剧约15000集,平均每天生产新剧40集,全国1974个在册的电视频道有1764个播放电视剧,占总数的89.4%,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全年在电视频道上首播和重播的电视剧总量超过500万集,占电视总播出时间的近1/4; 中国观众看电视剧的平均时间每天超过1小时,约占整个电视收视时间的1/3; 中国互联网视频网站点击规模最高的也是电视剧,单剧点播累计超过千万次已不是个例; 中国现有获得电视剧生产甲级许可证机构132个和乙级许可证机构近3000家,电视剧生产能力和投资规模都在逐年上涨[3]。电视剧常常引发社会重要话题,成为焦点,如“媳妇热”( 《媳妇的美好时代》)、“幸福热”( 《老大的幸福生活》)、“谍战热”(《潜伏》)、“三国热”、“红楼热”等,成为时代风雨表、文化里程碑、社会折射镜。
(一) 中国电视剧产业现状
同样以视听声乐为特色的电视剧和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长时间的电视连续剧使叙述更加充分透彻,也更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我国每年都有成批的电视剧与观众见面,电视剧制作的数量和规模相当宏大,但在质量上仍有一些欠缺,与流行世界的韩剧、美剧相比,中国电视剧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没有完全打开国际市场。
1. 电视剧生产数量大,但优秀电视剧较少
中国是世界电视剧生产的第一大国家,优秀的精品剧目却是凤毛麟角。庞大的总量导致电视剧明显供大于求,以至于很多作品不能展现于荧屏,造成电视剧产业呈现出盈利少而亏损重的局面。近年来,我国电视剧产业正在逐渐打破盲目追求数量的不良竞争局面,走向注重质量的理性竞争时代。
2. 电视剧播出独占鳌头,频道竞争愈加激烈
中国电视剧播出份额超过其他任何类型节目而高居首位; 其收视比重超过30%,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新闻类节目。将近四成的地方电视台全年70%~80%的广告收益依赖电视剧,从经营角度而言,电视剧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中国电视剧播出形成了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的三足鼎立态势。近年来,各省级卫视加入首播、独播和联播竞争,卫视成为电视剧播出的重要平台,不仅挤压着地面频道的电视剧播出空间,也抢夺着央视电视剧的优势地位。
3. 管理机制不完善,电视剧生产成本低、风险大
我国电视剧行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与科学合理的监管制约机制,电视剧投资分配机制严重失衡。投资过小、电视剧生产制作成本过低,是造成大量电视剧粗制滥造的主要原因之一。电视剧生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投资少、质量低,使电视剧生产严重过剩,电视剧播出市场地方垄断和分割现象严重,导致本已过剩的电视剧更缺乏播出平台。
4. 电视剧衍生产品处在弱势,亟待开发
电视剧衍生产品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弱项,缺少创新,缺乏衍生产品的开发能力,成功的开发案例少而又少。电视剧衍生产品的开发还仅仅停留在播出之后,并没有贯穿到电视剧开发的整体营销理念中,对衍生品的开发还需要战略性地运筹,盘活电视剧的内容经济。
5. 海外市场发行处劣势,发展指日可待
我国电视剧的国际贸易没有建立完善的交易制度,渠道和交易价格不稳定,海外发行量少域窄。因为文化背景相近,亚太地区的观众更容易接受中国电视剧,我国对这一地区的出口约占全年电视剧生产总量的2/3。
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基金、项目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影视企业面向全球不同文化背景消费者开发代表中华特色的电视剧。通过政府采购、委托生产等方式吸引、鼓励企业参加;通过补贴、出口退税、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电视剧出口企业,提高出口企业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搭建国家电视剧贸易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实施文化外交,由政府采购中国电视剧版权免费提供给国际电视机构或其他文化教育机构,塑造中国电视剧国际品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视剧进一步走向海外市场将指日可待。
(二) 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趋势
三网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电视剧产业将呈现“融合”的重要特征。
1. 制作者融合
传统电视台不再是制作电视剧的唯一机构,网络视频企业也加入其中,制作主体逐渐多元化。融合的核心在于广电企业与电信企业的合作,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优酷网签署多家电视剧制作合作单位作为联盟成员,获得40000部集的热播及经典电视剧版权,影视剧时长达50000小时,占据了市场80%的流动版权份额[4]。
2. 内容融合
电视剧内容生产面临“跨国融合”,境外电视剧融入中国观众的收视范围。大量境外资本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参与电视剧的生产制作,境外电视频道、电视剧进入内地电视剧市场。如《越狱》第二季、《迷失》第三季在美国播出不久,新媒体论坛上每集下载次数就达7000多次,每天有超过上万人下载。
3. 载体融合
电视将不再是电视剧唯一收看媒介,收看载体出现多元化,表现为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如数字电视与互动电视的发展、电视与手机的融合。网上广播影视、IP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多种新的媒体形式持续涌现并快速发展。未来的电视剧收看载体将显现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式媒体,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媒介载体之间互相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媒介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
4. 受众融合
观众和网民合二为一,成为电视剧共同受众和彼此争夺的对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规模为3.92亿; 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 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该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增幅明显,中国网络视频市场总体用户规模达3.25亿,使用率提升至63.4%,是中国网民继IM、搜索、音乐、新闻之后的第五大应用[5]。众多网民逐渐习惯借助网络视频来替代传统电视,电视剧产业只有主动出击才能赢回观众。
[1] 《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2011年中国电影的发展情况》,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01-12,http://www.gov.cn/gzdt/2012-01/12/content_2042768.htm。
[2] 封晶晶、王云勤:《〈阿凡达〉热映背后的受众心理分析》,载《电影文学》2011年第22期。
[3] 尹鸿: 《剧领中国: 当前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载人民网《今传媒》,http://media.people. com. cn/GB/137684/14343927.html,访问日期,2011-04-08。
[4] 李斌、曹燕宁: 《电视剧产业的融合与创新——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趋势预览》,载《声屏世界》2010年第8期。
[5] 中国新闻网CNNIC: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finance.chinanews. com/it/z/cnnic29/index.shtml,访问日期,2012-12-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