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果展示:需求导向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成果展示:需求导向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即每个中心应具备文化宣传、党员教育、体育健身、便民服务4项必备服务内容。“1”,即打造一支特色文化服务队伍,或开展一项特色文化活动。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点21个。

成果展示:需求导向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①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2014年,在建立协调机制的基础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以德阳市为试点,按照“要素齐全、高度集成、活动牵引、制度保障”的要求,充分整合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影放映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制定了乡镇、行政村、社区、聚居点等4个门类的建设标准和考核指标,建成331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实现了基层多个部门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创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四川将农家书屋、文化站体育健身点、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文化院坝”,并引入“文化管家”管理,已建成4200多个“文化院坝”,完成88个贫困县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县级广播电视台达标和县级数字电影院标准化建设,实现行政村阅报栏全覆盖,变“贫困乡村”为“视听乡村”。同时,广泛开展情系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文化活动,建设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文化之家等文化阵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②开创特色公共文化建设道路。泸州市“泸县农民演艺网”:始终坚持“政府买单,百姓受益,演艺中心得实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坚持市场运作和公共文化服务两条腿走路,97支演艺队伍整合起来成立全国首家“农民演艺中心”,3000多位农民演员从田间走上舞台,成为“草根明星”,年演出收入4445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南充市通过“反弹琵琶”的创新思路,以“公共文化建设‘3+N’模式”为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以10大主题文化区、100个特色文化之乡、1000个农家文化大院、覆盖面积1万平方公里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万”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自贡市荣县以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将民俗民风、农家乐园、手工作坊等特色文化项目植入,建成了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园”;达州市推动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服务交流平台建设,以农村文化需求和供给矛盾为着力点,创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建设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实现了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达州市“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服务交流平台建设”:以农村文化需求和供给矛盾为着力点,结合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创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建设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活动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实现了平台建设可持续发展;攀枝花市“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投入1.3亿元建起了352个村图书室,解决了每个图书室每年6000元的运行保障经费,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西部民族地区率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③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发展。内江市龙门镇茅蓬寺村拥有3000余册书籍,村里建设的“村村响”广播种植养殖知识,放映公益电影,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攀枝花市实行“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建起352个村级图书室,在西部民族地区率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仁和区平地镇乡村文艺队开展文化活动,激活了农民的创造性和艺术细胞,将内容多样、健康向上的乡土节目搬上舞台,寓教于乐,群众在润物无声中感受着文化的滋养力;米易县攀莲镇河西社区组织了5支业余文艺队,成员都是社区的热心人,文化惠民活动成了干群关系相互信任的纽带;广安市武胜县积极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县图书馆接待读者16万余人次,借阅图书近15万册次,县文化馆举办书法美术培训班,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接待群众近15万余人次,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6401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万余户,放映农村公益电影及开展文艺演出6366场。(www.xing528.com)

④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发展。四川实施藏区富民行动,建设文化室1238个,通过“一馆一团一车”“汉藏文化交流”“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优秀文化进藏区、进寺庙、进社区、进农家;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工程,在汉藏村寨、彝家新寨、学校等结对子、种文化,在藏区、彝区建立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形成绿色网络;实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覆盖,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解决了农村群众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工程,把公共文化工程项目与重大民生工程紧密结合,在文化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上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以提高公共文化均等化水平。

⑤整合“大文化”。雏形初具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从“小文化”中跳出来,整合了包括各类公共服务在内的“大文化”。为激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活力,成都市创造性地提出“5+4+N+1”的村(社区)公共服务模式。“5”,即5项核心服务内容,包括多功能室室内文化服务、电子阅览室、数字服务、图书室(农家书屋)阅读服务、广播室播放服务。“4”,即每个中心应具备文化宣传、党员教育、体育健身、便民服务4项必备服务内容。“N”,即各地结合实际,自行选择开展其他可纳入中心的特色服务内容,如电影放映、文艺舞台、民俗展示、民政服务、科学普及、技能培训、养老助残、社区救助、心理咨询等。“1”,即打造一支特色文化服务队伍,或开展一项特色文化活动。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点21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