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重庆实践成功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重庆实践成功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省初步建立了农村“十里文化圈”,2012年全省已有1.7万家村文化室实现了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成倍放大。在活动中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舞台的主角。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以下管理格局:公共文化发展和建设战略由党委和政府共同商定,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设立的科室共同领导乡镇公共文化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重庆实践成功

①形成了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省初步建立了农村“十里文化圈”,2012年全省已有1.7万家村文化室实现了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成倍放大。2014

年,全省累计建成农家书屋17158个,农家书屋还实现了“通购、通网、通借还、通影视”四通服务,建成村文化活动室15557个、农民体育健身场地14935个。

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加大。全省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以及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2010年,苏州的文化惠民活动,覆盖了全市122个镇、村和186个广场,惠及农村群众3000多万人次。近年来,每年组织“美好江苏——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不少于40场。各地开展形式各异的公共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www.xing528.com)

③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扬州市的“舞动城乡”文化惠民活动、泰州的“百姓大舞台”等一大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已形成品牌,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在活动中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舞台的主角。通过活动的开展,推出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带动了业余群众文艺团队的建设,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自我供给与交互供给。

④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也同样遵循多重领导制。苏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以下管理格局:公共文化发展和建设战略由党委和政府共同商定,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设立的科室共同领导乡镇公共文化建设。党委着重文化发展方向的把握,政府着重文化经费的管理和投入。文化站负责具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