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碚区立足城乡统筹,致力于消除城乡之间及不同地区之间人们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覆盖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村,着手打造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共享机制。
(1)加大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文化工作亮点纷呈
“十二五”以来,北碚区文化重点工程如雨后春笋,财政投入力度空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效应。实现了直播卫星工程、镇(街道)文化站建设、电视户户通工程(赠电视机)、广播村村响工程、《两江风韵北碚情》创作、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图书馆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此外,共获得国家级表彰107项、市级表彰212项,并连续5年荣获全市文化系统考核一等奖。
(2)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城乡
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目前,全区8个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且全部达到国家等级站标准,其中,一级站3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4个;镇(街道)文化广场15个、惠民电影广场21个、农家书屋118个。创建期间,100%完成了文化站提档升级工程;全区106个村均建有村文化室,且达到“十个一”标准;以政府补贴、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建农村文化大院10个、文化中心户300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镇(街道)级基层服务中心17个、村(社区)级服务点144个;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6.7万户,广播村村响工程建成区级播控中心1个、镇级播控中心15个、示范村村广播室7个、广播终端1300个,“城乡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面建成。
保护并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精品:“北碚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组成部分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碚剪纸精品”被法国国家歌剧院、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北碚剪纸”“复兴线描画”等特色文化品牌亮相上海世博会;“澄江镇北泉板凳龙”为澄江镇赢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目前,全区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总面积达3943.9平方米、基本服务项目6个,且全部实行错时开放,三圣镇、施家梁镇连续2年免费开放绩效评价保持区级一等奖;2017年,镇级开展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文化培训等活动229次,培育了“天府讲堂”“金刀峡王凤炳书屋”“施家梁老携小育才班”等街镇阅读品牌,持续打造一镇一品,形成了澄江板凳龙、三圣大鼓、童家溪同兴金镲等地方特色文化。(www.xing528.com)
村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且实现常态化。年均送文化进村150多场,免费展览书画摄影作品3000余幅,开展大型阅读服务活动60余次,免费放映电影2100余场、4000余部。“文化村村行”、周末文化广场活动、“缙云欢乐大舞台”、“金色童年”少儿书画展、“农民工数字家园”、非遗特色民间艺术迎春会演等多项连续性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农村文化品牌。
(4)加强流动文化服务,与政府购买相结合
2017年,区级送演出、送讲座、送展览到镇32场,街镇送流动文化服务到村424场。创新数字文化服务,研发“碚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8个镇综合文化站和天马村文化室各配有数字一体机1台;以童家溪镇等4个街镇综合文化站为试点,积极探索数字文化站建设;全区镇、村在全市率先实现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全覆盖,通过网络电视为基层提供了海量的文化艺术、农经科技、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数字资源。
(5)服务保障稳步推进,人才、资金是关键
北碚区为每个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有人员编制3~9名,目前,8个镇综合文化站现有编制人员59人,实际从业人员25人(包括专职人员22人、兼职人员3人,其中,专技人才2人);配有享受财政补贴的村文化管理员106人;建有业余文艺团队106支,发展文化志愿者517人。创建以来,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持续增长;2017年,8个镇综合文化站新增免费开放配套资金20.79万元,其他资金投入达145.8万元。
【注释】
[1]1亩≈666.67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