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实践:研究需求导向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重庆实践:研究需求导向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夯实终端文化服务“点”,在农村完成300户文化中心户提档升级改造,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发展模式,创新了服务内容和提供方式,拓宽了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渠道,不仅推行了文化均等化建设,而且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三是针对农村残障群体,在图书馆开辟视障阅览室,配置多功能阅读器和多媒体阅听设备,购置盲文读物3000余册;在文博景点开展一对一讲解服务。

重庆实践:研究需求导向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1)创新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是研发北碚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碚壳”平台,整合区“文图博美影”数字资源及工青妇、高校等部门公共文化资源,采用全媒体发布方式,有效缩短实体馆与农村居民的服务距离,扩大实体馆服务半径,实现公共数字文化PC机网站、移动智能设备APP、触摸屏一体机数字电视等终端的全覆盖,打造可移动文化场馆,满足农村居民随时随地享受演出、培训、阅读、讲座、展览、文化地图、文化资讯、文旅景点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首批28台触摸屏一体机已布局安装到各镇街。

二是实施中国文化网络电视试点建设,完成各镇街设备安装和使用的培训工作,2015年在重庆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三是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图书借阅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村、社区、文化大院等终端服务点延伸。

(2)立足有效覆盖,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针对北碚“五区四带”发展定位,按照“圈、带、点”建设思路,科学布局区、镇(街道)、村(社区)、户(院、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力构建“城乡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增强村民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www.xing528.com)

在完善提升文化服务“圈”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创新打造文化服务“带”,在“四带”规划建设“缙云葵莲、施家泉湖、偏岩写生、东阳奇石”等各具特色的10个文化大院。二是夯实终端文化服务“点”,在农村完成300户文化中心户提档升级改造,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发展模式,创新了服务内容和提供方式,拓宽了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渠道,不仅推行了文化均等化建设,而且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3)深入调研农村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实现“精准服务”

一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澄江镇、复兴镇、东阳街道建立3个培训基地,每年组织各类艺术培训8期;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金色童年少儿文艺演出”“少儿集体阅读”等儿童文化活动40余次。

二是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重要保障范畴,每年开展“农民工数字家园”技能培训、专场文艺演出等30余场次,放映农民工专场电影55场。

三是针对农村残障群体,在图书馆开辟视障阅览室,配置多功能阅读器和多媒体阅听设备,购置盲文读物3000余册;在文博景点开展一对一讲解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