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重庆实践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重庆实践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结构上存在缺陷。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团体与机构。农村公共服务的对象是依法享有文化权利的全体农村公民,农村公民的文化需求决定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内容和特点。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重庆实践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结构上存在缺陷。有关制度、机制、法律保障仍有重大缺失。这些情况说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重新构建。我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是逐步优化完善的过程。付春(2010)在《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一文中提出,成熟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包括八大系统的内容:公共文化政策理论体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生产运营体系、公共文化信息体系、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公共文化人才体系、公共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考评体系。齐勇锋等(2012)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公共文化内容服务、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人才保障、公共文化组织体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张楠(2012)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横向结构由功能不同的四个系统组成,包括资金投入与财政执行保障系统、产品供给保障系统、人力资源保障系统、绩效评估保障系统,每一系统内又有子系统。纵向结构由从财政预算、财政拨付、投入分配、产品生产、产品分配与使用到绩效评估的全部环节链接而成,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起始到结束的运作流程。王列生等(2009)认为,农村人们的基本文化服务早已从超越了政府框定的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等内容,读“老三样”的狭窄范围,逐渐发展为集文体娱乐、信息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发展为一体的复合型要素体系。杨长健等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投资融资体系、供给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具体公共文化的划分维度见表2-1。

表2-1 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构成发展

(1)宏观体系构成

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决定政府依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核心主体,然而其职责已发生较大的改变,政府必须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占主导地位。李少惠等(2010b)认为在政府主导供给模式下,社会化主体在决策制定、项目建设等方面处于从属地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政府起协助和配合作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科学决策、建立必要的公共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维护文化安全等宏观管理责任。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团体与机构。该模式下,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安排者和提供者,社会化主体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者并负责项目执行。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各类主体,即政府、第三部门、企业、农民个体等,如图2-1所示。

图2-1 农村公共服务多主体模式

①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的供给力量。政府要建立健全文化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维护文化秩序,政府将始终如一地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发挥核心作用,成为“掌舵者”。而具体的“划桨者”则应由社会主体参与担任(张冰河,2015)。

②企业组织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在公共文化事业领域中形成的由政府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在内的单一的主体进行近乎完全包办的格局必将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全社会整体自上而下的多层动态文化诉求也难以满足。将企业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企业依托自身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创造力,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某些具体产品生产上所能达到的效能,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是无法比拟的。企业能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结构的一员,有其天然优势和现实条件。此外,企业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结构的一员有着一定的价值基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涵盖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经济责任。企业的公共责任要求企业应参与公共文化政策过程、参与公共文化事务。

③第三部门

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领域里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中坚力量。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组织是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支社会中坚力量,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政府、市场的补充和平衡,能够弥补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空白”地带。社会组织、政府、企业三者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发展的保证。目前,我国处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组织应该也必须成为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软力量”。

④公民个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社会参与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公民个人的参与,无论是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还是消费上,公民个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以下几个环节是公民个人参与的重点:一是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公民个人的普遍参与,这其中有公民作为消费者的,也有作为提供者的。二是有一定公共文化资源或者有能力、经济实力的公民以个人为单位形式通过资源捐助或资金赞助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中。三是公民逐步迈入文化评估考核机制的大门,参与到政府或相关部门组织的调查评估,采取投票、开座谈会和咨询会等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估的方式当中,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在多中心互动机制的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供给格局。结合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独特情境,农民需求导向已经成为支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中心。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农村公共服务的对象是依法享有文化权利的全体农村公民,农村公民的文化需求决定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内容和特点。农村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程度,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

(2)微观构成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本书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微观构成如图2-2所示。

图2-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微观构成

①服务机构

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有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所提供的主要形式是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社会力量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包括社区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如表2-2所示。

表2-2 社会力量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②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包括政府主导的“优秀电影进农村、进社区”公益放映活动、文化下乡活动;文化大院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如篮球乒乓球棋牌健身操等;以农家书屋载体读书会征文比赛等;各类农林科技、法律、创业理财知识讲座等;以及以下一些基本项目:广播电视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图书阅览服务、戏曲曲艺服务、文化休闲服务、文化交流服务、文化信息服务、棋牌竞技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等,以满足社会公众基本的文化生活需要。

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内容包括:组织和发起旨在表彰和展现其社区内的艺术和艺术家的节日庆祝活动,为确保某社区内的多种文化都有机会被居民接触而工作等。“十一五”以来,重庆市群众文化组织参加全国性赛事共获各类奖项60项。其中,2010年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奖共获奖14个,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三;2012年参加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类作品以入围决赛和复赛总数17个的好成绩,位列全国第三、西部第一。民间文化团队正逐渐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不断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张冰河,2015)。(www.xing528.com)

营利性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赞助、捐赠、扶持等形式,从而履行其社会责任。2016年苏州金鸡湖半程马拉松上,苏州龙湖地产带着10位视障人士及家人,在义工的领跑下,完成了半程马拉松。视障人士每跑完1公里,龙湖就捐赠100元给小红帽义工协会。龙湖并没有给这些视障人士捐赠,而是赞助这些视障人士来捐助他人,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有能力帮助他人。传统的慈善,可能会让这些视障人士跑步,并且给他们捐助,就是“让受捐者作秀,并接受施舍”,而龙湖则是让这些视障者进行体育锻炼并通过这种健康的方式捐助他人,让原本意义上的受助者变成健康人一样的施助者。2018年4月18日,龙湖集团及创始人吴亚军女士通过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发起设立“光彩·龙湖教育扶贫专项基金”,宣布自2018年起至2027年,共计捐赠3亿元,用于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等公益慈善项目,或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选定推荐的相关公益项目。龙湖创立25年以来,持续聚焦教育领域开展慈善公益行动: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集团先后在重庆等地设立“圆梦行动”奖学金,累计资助数百名贫困女大学生顺利就学;开展农村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通过捐赠物资、翻新校舍、修建关爱中心并提供心理辅导,改善留守儿童受教育条件。

③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构成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

游祥斌等(2013)认为,一是广播村村通工程;二是农家书屋建设;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是文化馆(站)建设;五是健身器材全覆盖工程。

《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地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并因地制宜加强流动文化和数字文化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服务网络。同时,一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也在积极推进中,如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其中,村村通工程已完成“十二五”81万个“盲村”建设任务,正在向户户通升级。农家书屋共建成60余万家,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2011—2014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资金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④服务人才

淳于淼泠等(2019)认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严峻,总体上说,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应有的刺激机制和经费保障,需求明显不足,在农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十分必要。

邬家峰(2012)认为公共文化人才保障体系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素质,建设一支专业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重庆市被列入全国首批4个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之一,推动西南大学在全国举办首个公共文化管理方向研究生课程班。2010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委宣传部等6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目前,全市有文化馆从业人员865名、图书馆从业人员848名,乡镇(街道)文化专干3007名。文化志愿者队伍达到1000余人。部分区县由政府补贴,招聘了社区文化指导员。对基层文化队伍进行了大规模培训,仅2012年就举办各类培训班112期,培训8021人。社会主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卢春龙,2014)。

⑤供给资金

目前资金的输入有三种典型的形式:一是企业或个人赞助和捐赠给社会组织;二是赞助政府组织的各类公共文化节庆活动;三是成立文化类基金会,通过独立运作的文化类基金会赞助或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张冰河,2015)。

申静等(2018)提出要创新经营机制。要彻底打破传统经营格局,利用市场机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和运行方式,通过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手段、市场主体登记制度,建立起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总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63.1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70.69亿元,增长了12.2倍;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0年的5.11元,增长到2016年的55.74元,增长了10.9倍。从全国文化事业费区域分布投入总量来看,1995—2016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投入经费分别从13.43亿元、9.54亿元、8.30亿元增长到333.62亿元、184.8亿元、218.17亿元,分别增长了24.84倍、19.37倍、26.29倍,西部地区增幅最快,中部地区增幅最小;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投入经费所占比重从40.2%、28.6%、24.9%调整为43.3%、24%、28.3%,东部地区领先优势进一步加大,由于国家政策的额外扶持导致西部地区反超中部地区(吴高等,2018)。

⑥政策工具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实施与运行都依赖于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机制和体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民效益的基本措施。回顾21世纪以来,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渐趋完善,如表2-3所示。

表2-3 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