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高超的领导决策艺术,充分体现在他具有出众的胆略上,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战机,而且总要把实现决策的各个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在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毛泽东透过弥漫的战争硝烟,科学分析了战争形势,毅然决然地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紧紧把握住“执行有利决战”的原则,亲自组织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空前的战略决战。
1948年下半年,中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发展到280万人,国民党军队降到365万人。但敌人能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少寸:我军,而且.敌军被我军分割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大战场上,国民党已无力发动战略进攻了。敌我双方的现实态势使决策者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立即组织力量向敌人展开大规模进攻,与敌人决战,要么等待时机,等到人民力量发展到全局占绝对优势时,再与敌人决战。选择第一个方案,需要决策者具备极大的勇气和丰富的谋略。毛泽东以他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作出了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并从全局战略出发,做到每一个重大战役互相配合。
毛泽东首先发动辽沈战役。在东北战场上,我军兵力上占优势,消灭东北敌军,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之企图,又可使东北我军转向关内机动,并取得东北工业,支援全国战场。在辽沈战役方兴未艾之际,毛泽东命令其它战场进行配合。华北地区部队发动牵制性战斗,使傅作义不敢增援东北战场。华东地区敌军兵力较强,最有可能增援东北敌军,毛泽东适时指挥发动了淮海战役,牵制了敌人,使东北我军如期完成战略任务。当辽沈战役高奏凯歌、淮海战役鏖战芷酣之际,华北敌军受到震撼,已成惊弓之鸟。毛泽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命令东北解放军快速提前入关,配合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这样,傅作义集团难以增援华东战场,而且自己也处于包围之中,平津战役与淮海战役共同进行,最后,两个战役都如期完成。这样,三大战役互相配合,共歼灭、改编敌军154万人,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www.xing528.com)
【阐释】毛泽东多谋善断,全面在胸,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当主、客观条件允许做某件事时,他能抓住机会。而当条件尚未完全成熟,但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时,他又敢下大决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在战略的各个环节之间,又做到有主有次,有先有后,环环相扣,完美达到战略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