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是满族历史上的一位能征善战的民族英雄。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就是他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策略,打败明朝军队的一个战例。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鉴于满族势力的日益强大,明政府决定发动大规模进攻努尔哈赤政权的战争。1619年,以杨镐为统帅的10万明军(号称40万),兵分四路,气势汹汹地杀奔而来。当时,努尔哈赤只有6万多军队,处于劣势地位。然而,他凭多年与明军作战的经验和所掌握的军事情报得知,尽管明军人数众多,但其内部腐败,军心涣散,战斗力不强。在作战部署上,明军四路进军,分散了兵力,犯了兵家之大忌。于是他召集诸将商量破敌之策,提出“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在这四路明军中,由抚顺杀来的一支是其主力,只要打败这一支敌军,其余各路就容易对付了。努尔哈赤决定只派少数人马抵御和阻滞明军的北、南、东三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西来的明军主力。就这一战役来说,形成了6万人对付3万人的相对优势。
西路明军主将杜松也是一位名将,但这次用兵,他自恃兵多将广而轻视敌手。为了抢首功,他不等其他部队的配合,提前出关进兵,直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以西的萨尔浒。努尔哈赤料定明军会进攻萨尔浒以东的界凡城,便一面派兵构筑界凡城,阻挡明军东进;一面在界凡一带部署伏兵,严阵以待。果然,杜松到达萨尔浒之后,留下2万人驻守,自领1万人东进界凡城,使分散的兵力更加分散了。这正是努尔哈赤所期待的。当明军进入伏击圈后,满洲八旗兵以两倍于敌人的兵力突然杀出,打得明军溃不成军,主将杜松陷入重围后被杀,西路军全军覆没。
之后,努尔哈赤乘胜回师北上,对付马林的北路明军。双方在尚间崖、斐芬山展开战斗,结果明军大败,马林只身逃往开原。北路明军遂告溃败。(www.xing528.com)
当西、北两路的战事结束时,刘铤所率的东路明军也已到达离赫图阿拉五、六十里处。努尔哈赤立即派代善、皇太极等率部日夜兼程向东南进发,很快集中了3万多兵力,埋伏在明军必经的山谷之中,把明军打个措手不及,主将刘铤被杀,东路军顷刻瓦解。当明军统帅杨镐闻知,四路大军,已损失了3路,急忙令南路主将李如柏撤退,逃脱了被歼的‘厄运。这次战役,满族八旗兵在努尔哈赤指挥下,仅用了五、六天的时间,就彻底粉碎了10万明朝大军的军事进攻,取得了以小制大、以弱胜强的辉煌战果。从此,努尔哈赤军威远扬,力量大增,明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阐释】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巧妙地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把自己在战略上的“弱”变为战术上的“强”,把自己在全局上的“少”变为局部上的“多”,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被动地位,为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