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战术:扎硬寨,打死仗的妙用

曾国藩战术:扎硬寨,打死仗的妙用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扎硬寨,打死仗”是清末的“中兴”名将曾国藩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的御敌原则。曾国藩认为,营寨、阵地是军队的立足点。为了解除敌人的包围,消除心腹大患,洪秀全授命李秀成,从各地抽调集中20万部队,攻打屯驻在雨花台一带的湘军,企图一举歼灭之。由于湘军营垒的坚固,两军大战46天,打了个平手,太平军未能攻陷敌人营垒,达到全歼敌人的战略目的。这是曾国藩“扎硬寨,打死仗”作战原则的一次成功运用。

曾国藩战术:扎硬寨,打死仗的妙用

“扎硬寨,打死仗”是清末的“中兴”名将曾国藩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的御敌原则。曾国藩认为,营寨、阵地是军队的立足点。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巩固的立足点,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不会取得成功。因此,他对湘军的筑营寨,修阵地极其重视,并亲手制定出《扎营之规》颁布全军推行。他要求湘军每到一地,无论风雨寒暑,都必须首先修墙挖壕,筑营扎寨。营未筑成不许休息,甚至不与敌人接战。他对营寨的修筑很讲究。低洼处,开阔处,半面斜边处,坐山低而客山高处,都是他扎营选地的大忌。他认为最理想的扎营地是“顶上宽干,旁面陡峻者”和“背山面水者”。他规定:湘军的营寨必须由围墙、壕沟、花篱(各种障碍物)三层组成。围墙规定高八尺,厚一丈,里外皆用草坯土块砌成,中间用土筑紧,每筑尺余,横铺长条小树,以免雨后裂塌。墙上开出枪炮眼,便于发扬火力。壕沟须一丈五尺深,上宽下窄。壕中取出之土,须覆于二丈以外,不许堆高,以免下大雨时把土冲入壕中。花篱是用木器、铁器制做的各种障碍物,其名目有几十种。一般情况下,围墙只修一道,壕沟挖两三条,花篱则敷设五、六层之多。三层屏障之内是官兵居住的营房。这些规定,有的是沿袭了古代军事家的传统作法,有的则是曾国藩从实战经验中总结的新方法。这一原则在湘军的各支部队中得到广泛执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862年10月,湘军与太平军在南京的雨花台发生的激战就是最突出的战例。1861年,曾国藩指挥湘军夺取子安庆,派其弟曾国荃率军顺流而下,打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城外,并在雨花台一带修筑了营寨。湘军兵临城下,无疑是对太平天国的一个致命威胁。为了解除敌人的包围,消除心腹大患,洪秀全授命李秀成,从各地抽调集中20万部队,攻打屯驻在雨花台一带的湘军,企图一举歼灭之。当时,曾国荃所带的湘军只有两万余人,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恶战。于是他命令部下加固营寨,大量屯集粮食军火,并要求水师策应支援。1862年10月,数十万太平军分三路进军天京,在雨花台摆下了战场,向湘军大营发起攻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由于湘军营垒的坚固,两军大战46天,打了个平手,太平军未能攻陷敌人营垒,达到全歼敌人的战略目的。后来,李秀成见久攻不克,便以冬季来临,全军“未带冬衣”为由,率军撤出了战斗。由于湘军保住了在雨花台的阵地,等于在太平军的心腹地区楔下了一颗钉子,有效地牵制住了太平军的军事行动,在战略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在后来清军攻破天京的战斗中,固守在雨花台的湘军起的作用十分关键

【阐释】雨花台之役,湘军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能够抵住太平军的猛烈攻击,保住自己的阵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营寨的坚固。这是曾国藩“扎硬寨,打死仗”作战原则的一次成功运用。攻和守是古往今来的一切战争所采取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不但要会进攻,也要懂防守。有效的防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争策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