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败为胜的妙计,趁火打劫

转败为胜的妙计,趁火打劫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投降是彻底失败,和算是一半失败,退却和失败却截然不同,是转败为胜的关键。师叔不同意地说:“强攻不行,对庸国部众,应以智取,不能硬拼。可先佯作退走,有意小败几次,使庸人以为我军不堪一击,因而骄横,庸人越是胜利而骄傲、放纵,就越会激怒我军士兵,然后再等待时机进攻。”师叔以退为进,率楚军七战七走,终于嬴得最后的胜利。

转败为胜的妙计,趁火打劫

【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按】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一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相持数日。始觉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

(《三十六计》)

【译文大意】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临机破敌,这种指挥方法,是符合正常的用兵法则的。

【按】当敌军占绝对优势,而我方毫无战胜的可能时,出路只有投降、媾和或退却三路可行。投降是彻底失败,和算是一半失败,退却和失败却截然不同,是转败为胜的关键。(www.xing528.com)

例如宋代毕再遇抵抗金兵时,由于敌我力量众寡悬殊,便在一个夜晚偷偷把守军全部撤走,只把旗帜留在原有阵地上,并预先把羊倒挂起来,使羊的前腿垂在鼓上,羊因被挂而两腿不住地挣扎,于是把鼓敲得咚咚响。金兵日夜听到鼓声,根本没有料到宋军早已撤尽,过几天以后才发觉。但是,毕再遇已经去得极远了。所以,也可以说这是善于退却的最佳战例。

【阐释】此计是处于劣势的一方,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待机破敌的一种计谋。下面讲一个例子:春秋时期,楚国在南方诸国中,地盘较大,国力较强,所以它极力想进一步扩张势力,企图称霸诸侯。这一年楚庄王命令大夫戢黎率领楚军进攻庸国,戢黎熟悉楚西境的地理人情,一举攻占了庸国的方城(在今湖北竹山县东45里)。但庸人集众奋力抵抗,楚军一时也不能取胜。此时戢黎部将子扬窗守方城,因麻痹大意而被庸人俘获。庸人对子扬窗看守不严,三日后子扬窗逃回,向戢黎报告情况说:“庸国人数众多,各部齐集,都是手拿武器,身穿异服的兵士,如果我们兵少,则很难取胜。不如调集所有的主力和后备人马,一举攻入庸国,才能全歼庸军。”师叔不同意地说:“强攻不行,对庸国部众,应以智取,不能硬拼。可先佯作退走,有意小败几次,使庸人以为我军不堪一击,因而骄横,庸人越是胜利而骄傲、放纵,就越会激怒我军士兵,然后再等待时机进攻。”于是由他亲自率军与庸人接战,一连七仗,师叔都有意败下阵来。庸人真以为楚军不能打仗,骄傲地说:“人都说楚军强悍,但不是庸人的对手!”因而戒备松懈了。

楚庄王率后续楚军,亲自乘车驻到临品(今湖北均县)督战。师叔向楚庄王报告了七战七走以骄庸人的情况,并说:“时机已经成熟,请大王发起攻击吧,一定能歼灭庸军。”楚庄王立即下令分两路攻打庸国。一路由子越率部从石溪(楚入庸的要道)攻入庸国,一路由子贝带兵从仞地-(亦入庸要道)进袭。庸人因有前一段时的胜利,轻敌麻痹,哪里想到,楚军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子越、子贝两路夹攻,庸国国君倾全国兵力迎战,抵挡不住,节节败退。楚军长驱直入,竞破庸城,庸国被楚灭亡。师叔以退为进,率楚军七战七走,终于嬴得最后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