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孙子兵法•中卷•行军篇》)
【译文大意】孙子说,军队在布署兵力和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通过高山时,要靠近山谷,驻在高处,使前面视野开阔,这样,打高地战时不至于仰面进攻,这是军队在山地布署队伍的原则。渡越江河,一定要远离江河,敌人渡水来向我进攻,不要在水内迎击它,要让敌人渡过一半再去攻击它,这样才有利。如果准备交战的。不要靠近江河与敌军交战,军队也要驻在高处,使前面视野开阔,不要面迎水流在江河下游安营扎寨,这是军队在江河水流处布署队伍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急速离开,不宜停留,如果在盐碱沼泽地中与敌军遭遇,必须要靠近水草,并且背靠森林,这是军队在盐碱沼泽地带布署队伍的原则。在平原上要选择地势坦荡地域开阔,利于战车奔驰的地方,要背靠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军队在平原地带布署队伍的原则。这四种军队布置原则的优点,就正是黄帝所以战胜赤、青、黑、白四帝的原因啊!
凡是驻扎军队,总是选择干燥的高地,而避开潮湿的低洼地,要选择阳面,而回避阴面,驻扎在便于生存和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军中各种疾病都不流行,这就是必胜的保证。在有丘陵和堤防的地方,一定要驻在向阳的一面,背靠丘陵堤防。这些用兵作战的有利,措施,是借助于地利的结果。(www.xing528.com)
【阐释】古代用兵作战,主要是兵马、粮草和刀箭的较量,因此,在作战现场选择有利的地形,充分利用地利,则是很重要的。依山、傍谷、依水、倚林,可以得水草之便利,易生存、易退守。背靠山险,可以居高压敌。不迎水流,可以防敌决灌,投毒及舟战不便。不利之地,则不宜久留。要选择向阳干燥,以免士兵生病,减小战斗力等等。这些借助地利的有利措施,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只举其中一例。
古代,敌对双方隔水作战时常用的一种谋略,即孙子提到的“半渡而击”,就是当敌人渡河作战,尚有一部分人未渡过河去,整个部队还没进行整顿时,予以打击,使敌人首尾不接,行列混乱。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因楚军来攻,向吴国求救。吴国阖回尽三军之众,会合唐、蔡伐楚。吴军在柏举击败楚军后,乘胜追至清发水。吴王正要下令攻击,其胞弟夫概劝阻说:“困兽犹斗,何况人呢!”提出“半济而后可击”的建议。阉闾同意。乘楚军部分已渡,部分未渡的混乱状态下,发起攻击,大败楚军。这是历史上较早的“半渡而击”的战例。此为兵家在特定条件下,取得胜利的一条不可忽视的谋略。
孙子提出了在山地、河川、沼泽、平原四种不同地形条件下要择利处军的作战原则,并阐明了“兵之利,地之助”的因果关系,是占代战争中利用地形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