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胜兵先胜,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胜兵先胜,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对全局的全盘掌握、精辟分析和英明指挥,充分说明“先胜而后求战”对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因此,注意到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为争取战争胜利积极创造先决条件,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孙子提出的“修道而保法”,即修明政治,而确保法制,以取得民众的支持,则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的政治条件。

胜兵先胜,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孙子兵法•上卷•军形篇》)

【译文大意】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常人的见识,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使用武力经过激战取得胜利,被天下人称好的,也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因此,能举起秋毫般轻微之物,算不得力气大,能看得见日月,算不得眼睛明亮,能听得见雷声的,算不得耳朵灵。古代所讲的善于作战的人打胜仗,总是取胜于容易被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的功劳。因为他的取胜是无疑的,之所以无疑,是由于他的作战措施必定取胜,所战胜的是已处于失败地位上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而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打胜仗的军队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去同敌人交战,吃败仗的军队则是先同敌人交战,在作战中期望侥幸取胜。善于指挥军队的人,注意修明政治,确保克敌制胜的法则,所以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阐释】足智多谋,明察秋毫,预见到胜利,在有充分胜利把握的情况下,再去交战,以确保克敌制胜,这是孙子立言之宗旨。商纣王残暴淫逸,国势将危。周文王为伐商做了大量准备。他死后,周武王又继续积极为灭商做准备。公元前1066年,武王得到报告说,商纣王叔叔比干因劝谏纣王被剖心杀死,纣王诸父箕子被囚,微子出走。武王问姜太公:“商可伐否?”太公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武王遂率兵联合各路诸侯国讨伐纣王罪行。商军土崩瓦解,纣王登鹿台自焚,商王朝统治结束。(www.xing528.com)

毛泽东也历来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对全局的全盘掌握、精辟分析和英明指挥,充分说明“先胜而后求战”对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

未来战争将是军力、经济力和综合国力的对抗,是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的整体较量。因此,注意到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为争取战争胜利积极创造先决条件,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孙子提出的“修道而保法”,即修明政治,而确保法制,以取得民众的支持,则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的政治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