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叮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椭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孙子兵法•上卷•作战篇》)
【译文大意】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重复征召,粮草不多次往返运输。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在国内配备,粮食和草料在敌国就地征集。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可以满足需要了。国家之所以因出兵而贫穷的,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老百姓就会贫穷。靠征战军队近的地方,物价就会暴涨。物价暴涨就会使老百姓财力枯竭。财力枯竭又会使徭役和赋税猛增。由于疲惫不堪和财力枯竭,国内千里原野,家业空虚,老百姓的财产要耗费去十分之七,公室的耗费,车辆的损坏,马匹疲惫,盔甲、戟盾、蔽橹等兵器装备以及运输用的牛和大车的损耗,也要有十分之六。因此,明智的将帅务必要从敌国解决粮秣,吃敌国一钟(一钟为六百四十升)粮食,抵得从国内运输二十钟,用敌国一石草料,抵得从国内运输二十石。
【阐释】为稳定前方将士军心和避免后方民众的劳怨,兵员和粮秣不应反复征用。在古代深入异国作战时,战线绵长,交通不便,在作为主要后勤保证的粮秣供应困难的情况下,“因粮于敌”,从敌国手中夺取物资;已成为补充自己,继续作战的需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www.xing528.com)
在我军建军初期,财力物力也主要是靠打土豪和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得来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以俘虏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即取之于敌,以战养战。淮海战役歼灭黄伯韬兵团过程中,某兵团强夺运河桥。守桥的敌人兵力强,装备精良。而我方兵力少,武器装备差。在部队经过一天一夜长途奔袭向敌人发起进攻时,部队的人员锐减,弹药消耗极大,后续部队又赶不上来的情况下,部队一面收集敌人丢下的弹药武器,一面用政策攻心,争取俘虏补充进连队,参加战斗。结果,随着战斗越打越激烈,我军的人和枪却越打越多。最后,我军以轮少代价赢得了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