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采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传统的小说更注重对事件进行叙述,而《边城》却突破小说已有的结构模式,淡化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强化人物情感的表达,通过描写环境、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及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景物,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增强小说的诗意,丰富小说的内涵。《边城》重视的是场景的重复,例如:端午节龙舟赛的场景,在本文接连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龙舟赛上,翠翠为看龙舟赛,与爷爷走散,巧遇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二人因一个美好的误会而结缘,翠翠第一次因为一个人而春心萌动。第二次是翠翠在第二年的端午节,为期待与傩送偶遇,再次同爷爷到城边去看龙舟赛,突然天降小雨,爷孙两人为避雨来到了船总顺顺家,这一次偶遇的不是傩送,而是船总顺顺的大儿子天保。这一次的相遇,为后文写天保、傩送二人唱山歌埋下了伏笔。第三次端午节的出现,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翠翠在“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时,她无意间得知自己的心上人傩送要娶王团总的女儿,这对于翠翠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傩送已经“住进”了翠翠的内心,但此时的傩送还毫不知情。当傩送遇到翠翠并主动上前打招呼时,翠翠“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沈从文通过描写三次端午节的场景,表现了翠翠对傩送情感的变化,这样的叙事方式简单而又不失新意,开启了中国小说的又一叙述模式。
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还体现在三次死亡事件上。第一次死亡事件发生在翠翠的亲生父母身上。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官相爱,但客观上二人不能在一起,于是他们选择了以殉情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沈从文将翠翠父母的殉情上升为一种维护生命尊严的精神,展示出当时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理解与追求。这看似与后文情节孤立,实则有深层的因果关系。老船夫因为经历了自己女儿的离世,所以对于翠翠的婚事更为谨慎小心,他希望“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因此老船夫对于翠翠的婚事一再犹豫,担心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但因老船夫的过度谨慎,甚至犹豫不决,导致天保成了翠翠爱情中的牺牲品,在明知无结果的情况下,依旧与弟弟比唱山歌,最终选择了离开,在意外中不幸身亡。天保之死又导致傩送出走,翠翠的爱情悲剧就此上演。老船夫担心的一幕还是发生了。让翠翠没有想到的是,爷爷也在这时离开了自己,进一步强化了翠翠的悲剧结果。此时的翠翠甚至比曾经的母亲更为凄苦,成了世间的孤儿。(www.xing528.com)
三次死亡推动故事走向了尾声,一方面表现了茶峒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无可挽回的悲剧结局。由此,形成了《边城》的田园牧歌与悲剧挽歌的双层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