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制”为推力的社团课程化第二阶段实验,解决了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的问题,培训、管理、评价三管齐下,以激发参与者的内驱为切点,以有序自治作为课程导向,带来的不仅是对社团的良性引导,更是对学校课程管理思维的更新。
在新一轮的实验成效调研论证中,问题聚焦到以下三个新领域中:一是社团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一种难以消弭的客观存在,即便同一社团在不同时期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那么如何传承最佳发展时期的社团文化,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示范与号召力;二是随着社团课程日益丰富、课程体系日益完善,社团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之间的时空冲突日益显现,如何在不同课程文化之间架设桥梁,形成共生生态;三是社团课程的区域影响力不足,在形成可复制模式的前提下,如何形成社团教育成果共享的路径。
于是课程实验进入了以提“神”为主旨的第三阶段,具体来说: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优秀社团课程的文化范本;通过课程的文化融合,为社团课程的功能再造注入新的可能;通过社团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使其成为学校课程开放共享的代表。具体而言,学校实施的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借助慕课,留住精彩
通过慕课的形式将社团发展的最佳状态记录下来,形成课程文化的资源库,这是学校传承传播社团文化的一项新尝试。目前学校已经录制了8门精品社团课程,以学校投资、提供技术服务,学生主导、编剧串演的慕课制作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成为学校课程文化的一张新名片。这些社团慕课既可以成为学校的在线课程资源,也可以成为社长培训的视频资源,还可以成为社团文化与精神传承传播的载体。
不得不说,学校给予学生多大空间,学生就能创造多大的可能性。学校课程的发展,不就是在于能创造无限可能吗?
图3 心理游戏@灵韵心理社(www.xing528.com)
图4 发现上海@城市定向社
图5 名宿造访@足球社
2.专业导航,融合设计
社团课程是否可以追加专业导航的功能?在追加功能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和其他类型的课程建立联系,以缓解课际之间的时空冲突?为此学校设计了“专业导航系列课程”。
学校的校本课程按照学生的专业愿景和研修方向进行模块化重组,专业种子课程、社团课程、高中知识拓展课程、大学知识先修课程按照专业关联度组合成课程包,形成数学与逻辑、物理与工程、生化与医学、编程与人工智能、政法与财经、文学与新闻、外语与国际交流、文博与文创、管乐与艺术九大“专业导航课程包”。每一系列的教师组成校本课程研修室,负责课程开发研究、对接院校资源、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夯实相关基础知识、设计定向培养计划等。学生每一学年选择一个专业导航课程系列。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课程系列,允许其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尝试,形成较为适合的专业愿景;鼓励持续选择同一个课程系列,以便学生在某一领域专注深造、学有所长。
3.学校搭台,社团唱戏
考虑到社团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成熟的社团文化需要宽广的展示与交流平台,以产生更大辐射力。学校开始系统化地搭建三个层面的社团课程共享与交流平台:①面向市、区的辐射平台,包括:社团开放日、区域社团联盟、创客夏令营、社团游园会、社团微电影节、社团公益市场、参加市学生论坛、社团文化衍生品开发等;②面向全国的辐射平台,包括创办社团媒体、参加教育博览会、共享慕课、创办社团公众号等;③面向国际的辐射平台,包括:参与姊妹学校的友好互访、参与对接孔子学院、参加相关国际比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