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体而言,学校实施举措包含以下三个方面。这是考虑到以共同兴趣作为聚力的社团更容易形成课题,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也更容易形成有效互动,让“大孩带小孩”,有研究经验的带教没经验的,采用混龄同伴教育的方式有利于推动课题的开展。如果有进一步需要,学校可以安排指导教师。其他需求,学校也予以酌情考虑。教师的功能更多的是为社团提供发展性服务。
在社团课程化实验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厘清社团课程的价值定位,实现社团课程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套支持,确定社长与导师的角色分工,以解决社团课程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具体而言,学校实施举措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图1 社团是门课@演讲社
图2 趣学日语@日语俱乐部
图3 混龄同伴教育@博览社
图4 DIY手工香皂@根与芽社
图5 听社长说@KJ电视台
1.纳入课程,注入学术(www.xing528.com)
即将学生社团按照课程标准建设,归属于研究型课程。这是考虑到以共同兴趣作为聚力的社团更容易形成课题,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也更容易形成有效互动,让“大孩带小孩”,有研究经验的带教没经验的,采用混龄同伴教育的方式有利于推动课题的开展。
2.尊重愿景,按需订制
要让社团长期稳定发展,基本保障不可或缺。学校的思路是,当学生申请成立一个社团,并且有愿景把它转化成一门课程时,学校就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把它排进课表,配置课时、教室、活动经费。如果有进一步需要,学校可以安排指导教师。其他需求,学校也予以酌情考虑。学校通过这种按需订制的方式把教学资源与学生需求较为精准地对接,这是课程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3.社长领衔,导师参谋
社团课程一旦成立,从社员的招募、组织的完善、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对外的展示、社员的评价,主导权都在学生。学校虽为社团配备了指导教师,但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参谋但不代谋,管理而不束缚。教师的功能更多的是为社团提供发展性服务。为导师功能划定边界,是考虑教师的强势介入会减少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与社团课程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