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我们的日常经历,审视精神化学反应对我们产生的作用;
2.找出我们为弄清这个简单事实而在阅读中一直错误使用的概念;
3.阐明上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阅读方法及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这之前,我们要先进入实验室,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凭此证明我们试图理解的这些精神反应的本质,并记录下现在所讨论内容的大体事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总是只重视表面,没有特意去发掘很多事物的本质。
我们经常对彼此说:“是的,我倾向于你的观点,不过,我们还是再想想吧!”有一条谚语是这么说的:“夜长梦多。”当一个人反复琢磨一个观点一小时后,就忘记了;一天以后,甚至一周后他经人提醒想起了这件事,但他发现自己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随之改变的还有态度,他说:“不,我已经考虑过了,我改变主意了。”
当然,心理学家急于为我们提供妙趣横生又彼此冲突的两种理念:出于本能的精神活动理念和潜意识里那些在永不停歇运转的理念。不论怎么称呼它们,其实都不影响本章的目的。(www.xing528.com)
事实上,从智力上来说,我们是喜欢反复思考的动物。刚刚我们所举的例子中的这个人,从任何普通意义上来说,他都不可能“反复思考过了”。他在没有刻意控制过程和结果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某个观点。紧接着,他开始主动且积极地思考自认为是“反复咀嚼过”的结论。
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在阅读中,我们能否通过一些实际的、粗糙的、不太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转化来启迪我们的思想。正如化学家用一堆玻璃器皿和一个煤气灯“变戏法”,促使我们看清楚变戏法的本质一样。
当我们在准备实验室时,我要提醒你们,实验的结果不论是打印在公告牌上还是放在晨报头版上,都没什么差别,在本质上,实验结果都如同活页乐谱一样。
我们似乎不会对活页乐谱的本质表示怀疑。现实中,大家都知道活页乐谱的实质是什么——为小笛、长笛、小提琴、钢琴、四重奏弦乐器、唱诗班、管弦乐队、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各自分工演奏而打印出的说明书,其目的是赞助演奏者合作,成就一首音乐作品。
然而,把阅读的实验结果成功运用到阅读上却不容易。我们常常将其实质和目的混为一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