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在阅读中利用有效因素来寻找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因此耽误我们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索与发现?
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前,在指出一个方法(这个方法的发展总是因各自不同的方法和目的而调整)前,把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对我们是有利的。
让我们认真记住,谈及我们的天性时,我们总是渴望弄清楚我们复杂的内心和“本能的欲求”在所处的环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渴望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就像我们对食物的需求一样——饥饿驱使我们去寻找食物,而好奇心驱使我们寻找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找到食物后,首先我们会对其口感、气味进行分辨;在发现内外世界之间的关联后,我们会用一些暗示来评断自己的喜恶。由于知识领悟力与理解力的不断提升,我们也会逐渐重建判断“有效价值”的标准,在寻求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现乐趣。这种对知识探索的好奇心,其实也是一种欲求,但能保持这样的好奇心会让我们受益良多。
我们必须谨记这一条:我们沿着这条线索,保持这样的步骤进行的所有的探索都是一种提升,我们自身一定会因此一步一个台阶地实现自我提升。
变戏法的人往往令我们着魔,他能赤手抓住11只球,即使球从空中如瀑布般落下,也毫无问题。但我们要知道的是,他并不是从第11只才开始抓球的,而是从第2只就开始了。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熟悉如何控制抛球与接球之间的节奏,在加第3只球时,需要更强大的控制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否有必要从一开始就要学习控制远比球更具有欺骗性、更难掌握的“玩物”——我们正在处理的两个世界之间的关联?
我想说的第一条守则是,我们必须学会观察,找到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又有效的阅读方法;我们必须学着将我们的好奇心视为对自己精神生活的追求;我们必须学着升华自己的好奇心,如同我们逐步升华自身的“欲望”一样;我们必须学着不断练习做一件事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并能保持同样的警惕和谨慎接着做另一件事。
法国人有一句格言:一个30岁的人如果还不了解自己的胃,那他就是个傻瓜。让我们老老实实把这句格言谨记于心吧。
阅读的冲动都来源于“想要了解知识”的强烈好奇心,这一点虽然不是必须强调,但明白地指出来显然会让我们更加明智;还有一种阅读冲动就是“想要娱乐”,这是受潜在的、我们称之为“敏锐”的好奇心驱使的——它令我们选择那些有趣好玩的书籍。而在“想要忘却”的冲动驱使下进行的阅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除非这种好奇心如同饥饿感一样,能够通过阅读令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好奇心是唯一能刺激阅读的心理意识——也将一直是——不论阅读是否能带来精神层面的提升,阅读都是我们追寻答案、追寻发现、追寻过往背后的潜在动力。我想强调的一条守则是,我们需要慢慢学着将所有的好奇心和对阅读的敏锐度视为一种欲求,将所有的阅读活动都视为满足这种欲求的行为。
想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注意到自然而然显露出的好奇心、潜在的敏锐度和不断增强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报纸杂志时,为了适应外在环境的多样性,为了适应沿着中央那条特殊的轴线不断发展而形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说“对某个故事极感兴趣”以致“我们等不及要知道结局”。我们稍后会思考“好奇心”在故事的展开和结尾的总结评价中起到的引导作用,但现在我们必须跳过这个复杂的话题,按照步骤去研究有关好奇心和兴趣的话题了。
请注意,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像一条闪光的溪流,我们的兴趣像船,承载着我们的喜好,漂浮在这条“溪流”上;我们的研究探索会使这条“溪流”时不时地冒出水泡;小小的好奇心则使这条“溪流”不时泛起涟漪。好奇心往往是通过“为什么”、很多“原因”和很多可能性呈现出来的,它能让我们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其实,作为读者,我们普遍都体验过以上所述的情况,但是经常会感到缺乏耐心或兴趣,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守则。
因为兴趣漂浮在“故事溪流”上的、一时兴起的调查研究带来的冲动,就像转瞬即逝的泡沫,会令我们的专注力只停留在表面,好奇心引起的这点小漩涡会随着我们的阅读而消失。不止如此,我们前文中讨论过的那些形象具体的对“含义”本能的反应,以及由此鼓励我们走近阅读,并从阅读的优势中寻找我们正在探讨两个世界的关联……都会随着好奇心的消失而消亡。
因此,我们强调,阅读的第二个守则是我们必须学会评估我们发挥辅助性作用的好奇心。
你的“好奇心”多久会出现一次?当我们急匆匆地穿过车站的石板路,或走到铺了瓷砖的大厅,在我们身后响起了金属敲击大理石的声音,我们踌躇了一下,想知道那是什么声音,不曾想第二天,我们发现自己视若珍宝的小首饰丢了,于是哀怨道:“那个声音肯定就是首饰掉落的声音。”
因此,我们强调,阅读的第二个守则是我们必须学会评估我们发挥辅助性作用的好奇心。
你或许会提出一些异议,比如:“我每次阅读时都停下来去思考我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会给阅读带来负面影响吗?每一次我在进行调研时,会特别关注那些令人感到疑惑或好奇的事物,这使我感到不太舒服。我只想读我感兴趣的书,可我不想成为一个智商侦探。”
如果这种问题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那么的确需要好好处理一下。庆幸的是,情况往往并不是一直这样。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好奇心。阅读可以促进我们对周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们的潜意识会在我们不经意间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如我们曾读过的一句话描述的那样:“精神纽带让他们聚在一起。”
上文中提到的有关“含义”的问题其实就是“探索关系”的问题。
刚开始阅读的人,都急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因复杂多样的新思想而放弃自我意识。我们所有的活动,精神活动也好生理活动也罢,包括我们的专注力,是由一整套无意识的行为子系统支撑着的,在一直不停地切换。观察者在阅读中首先要学习的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阅读上;一半心思用在纠正理解时的微小错误上,查漏补缺,关注微小关系中的裂痕,确保在后续的学习中一切井然有序。
就像把经验当成阅读的资本一样,我们练习阅读的时间越长,阅读的目的越明确,我们花了大半心思去苦心经营的、虽然卑微却极其重要的工作就越快速有效,我们也因此越发感到愉悦,并因此更加勤勉。
事实上,起辅助作用的好奇心和大量努力带来的刺激也无法处理很多问题,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必要去处理。
我们可能曾经丢失过首饰、烟盒、小刀和硬币等物品——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们疏忽了身后传来的东西掉落的声音,所以,为避免再次损失财物,以后只要听到身后有声音,我们都会回头检查一下,或经常翻口袋以免丢失物品。再后来,我们就学会了判断声音来源。这种敏锐度和洞察力就是我们在阅读中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会涉及实际体验(我希望你能发现),即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的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最大区别,对书籍准确的评价和对真实反映的掌控。(www.xing528.com)
现在讲述第三条守则,这条守则可以让我们习惯信赖保守却有效的辨别方法,熟悉循序渐进但效果显著的阅读模式。不要轻视好奇心带来的鼓励作用,在好奇心的帮助下,我们只需几秒就会进入全神贯注的阅读状态。
举例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作品里的角色能否被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那就永远不要放弃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永远不要放弃温习你的兴趣,很多时候,次要问题才会影响童话故事里主人公的塑造或故事本身的结局。如果你正在创作一个写作大纲,或者你正在阅读一本机械类、化学类故事的一种“关系”框架,那么,请永远不要放弃你在阅读瞬间燃起的兴趣。
这个建议并不是鼓励你“迫使自己去做一些事”,因为你可能感觉这是一种“自我培养”或另一种意义上的“修身养性”。相反的,这是在鼓励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一味沉迷在自己的习惯中。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对阅读这件事抱有自然愉悦的态度。我们没有必要时刻刺激自己以证明自己还活着;也没必要在精神上保持高度紧张以证明我们一切正常。事实正好相反。就像我们在上一课中说的那样,正确的阅读方式是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错误的阅读方法则是让阅读这件事陷入一个停滞不前的怪圈——后者反映出我们不够坚强的意志被压抑了。
当然,事情可能并不会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发展,正如想不花费精力就教育好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是不太可能的一样——当我们的思维沿着主要故事的情节游走,旺盛的好奇心不用坚强的意志控制同样也是不大可能的——对那些细枝末节孜孜不倦的探求可能会让我们“偏离主航道”。在我们踏上新征程前,必须学会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不断“完善自我”。
写到这儿,读者如果遵守了以上守则,迅速积累了阅读资源,并且在阅读中享受到了快乐(不论是什么样的快乐),他一定会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并找到新的阅读方法。只要我们领悟了自我调整的秘诀,根据自己的喜好、个人优势、潜能和智商、情商等因素,我们很快就能规划好自己的阅读计划,而不需要求助别人。
这足以证明不论我们选择阅读的是文艺书籍还是理论型的书籍,只要足够聪慧,都会暂时放下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在我们正在讨论的、引起主要兴趣的主题与大量次要兴趣之间保持平衡。
读者所能了解的、相互交叉参考的两个世界的关系越多,读者对次要好奇心的滋长和激励就会越多,随着阅读量的增长,他必须懂得在这些“激励”因素中选择那些优良的部分,进而指导自己进行阅读。
我们间接的选择正好和我们喜欢的内容有关;我们不选择的正好和我们不喜欢的内容有关。
或许你很幸运,慢慢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让自己对不喜欢的阅读内容保持着同样的好奇心。
我们已经明白,不论我们选择哪种阅读之路,遇到障碍都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如果我们无法处理已经发现的“关系问题”,或那些潜在的“关系问题”尚未暴露,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被这些“关系问题”拦路截住。一般而言,隐藏的“关系问题”涉及我们对喜欢的内容的反应,涉及经常交谈的内容和以后的漫漫长路,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当我们阅读喜欢的内容时,内心会很愉悦;当再次体验这种阅读感觉时,还是会有愉悦感;但对于那些我们不喜欢的内容,我们的感觉会比较复杂。我们刚开始接触不喜欢的内容时,可能是出于好奇心的激励,就像我们对涉及“关系问题”也会产生好奇心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书籍,那很快就会养成一种逃避的习惯。接触一次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可能就会马上选择放弃,而不是再坚持一下,甚至享受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把它变成自己品位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阅读时,也不能完全遵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挑拣书籍。否则,我们很可能会将自己的偏见转化成一种理解储存下来,最终令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树立了普遍的警示意识和随机性的自我暗示——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做出自认为正确的事。
举个例子,地铁车厢里挤着200多人,大家都焦灼不安,或者怕自己被挤下去,或者在思考自己的业务工作,或者在计划下班后的娱乐活动,当地铁门打开的时候,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忘了有所行动。所以,我们在地铁站安排了保安,保安会大声提醒:“请大家注意脚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同样适用于日常阅读。
刚开始阅读时,你会把出于本能的好奇心、兴趣带来的激励感、不感兴趣或不欣赏带来的抽离感受,与“请大家注意脚下”这种官方提示相提并论。但随后你会发现,我们的内心应该安装具有前瞻意义的“信息接收器”和“监控器”——快捷有效地提醒我们,应根据自身将来的发展重新定位阅读的方向与意义。
这种所谓的“信息接收器”和“监控器”其实是我们自身的心理意识对阅读活动做出的干预。现在就让我们近距离研究心理意识的作用,研究它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有句睿智的格言是这么说的,“吃是普通人的事,消化则是神明的事”,其中蕴含的哲理让人深思。当我们静心思考时就会明白:我们已经习惯了将我们的责任推给神秘的未来,漫不经心却又自信满满(就像在古时的邮寄过程中,将包裹换到另一匹马上,交托给新的向导一样)。人类是具有自由意志和选择权的,每天三次“开吃”,这和我们的思想意识完全一样。
不论人类对自己的思想、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多么引以为傲,甚至沾沾自喜,都只需要稍加思索就能意识到,这种无意的、机械的精神活动形式,是我们在“咀嚼精神食粮”。“吃饭”的终极形式,是鉴别和转化、选择和拒绝、吸收和同化的无意识过程。通过上述过程,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精华观点和理解成果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也就是“消化”过程。
阅读和就餐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经常漫不经心又太过自信,过度信赖那未知的神秘。简单来说,如果你同意这个观点,你的身体和大脑就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我们难以理解其中的神秘之处,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进行完善,最终的学习成果也会为我们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