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时,我就特别注重学习字母和数字,不知不觉我就和字母啊、数字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用字母与数字组成了一个形象具体的“知识库”,在我处理与字母数字相关的事情时,这个知识库就会在我的精神世界背后默默地支持我,永远不变。
如果我单独说字母P和数字45,我并没有把它们视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数字1到11对我来说只是帮助我到达12之间这个平台的阶梯。走在平台12与另一个平台(或许是20)之间的青年,就像悬挂在一条旋转扭曲的绳索上。20到100之间的数字像组成一条坚硬的九阶云梯的材料,每爬一阶就上升一个平台。字母则从我身边溜走了,上下跳跃,像是火车开动时轨道两边的风景。
当我再长大一点时,我开始幻想,从这个层面上讲,我是精神残疾的人。这件事成了让我感到羞耻的隐疾,曾经很多次,我在期许这不是自己精神错乱的开始。
在一个快乐的傍晚,我的一个“发小”,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当时大家正在谈及童年时期的习惯,认为习惯是心灵发明的空间符号。他说,当我们长大后就慢慢不再需要这种象征符号,也逐渐淡忘了,所以,很多人其实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是无意识地使用这些符号的。他问我,为什么我还能对这个符号概念记得如此清楚呢!
你能想象我当时是多么急切地想要跟他描述我的隐疾和期许吗?我的数字云梯、我的字母轨道风景……你是否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我依靠在他的肩膀上,他拿出纸笔,用他象征符号的理念画出图表为我解释。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傍晚。就像海伦·凯勒一样,我走出了黑暗,发现了另一个自己。从那时候起,我得知了现在我正在论述的第一个真相的模糊概念。
理解我们自身的智力,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同类感到熟悉才能办到。
只有找到他人身上与我们的共同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只有发现他人身上与自己的相似之处才能理解别人。这两种理解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如同吸气和呼气一样自然。唯有这样,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生活才能相加成为一个整体。
你可能会反驳这个观点:我们只有通过融合彼此的相似点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因为,虽然存在差异,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这份共同信念的一分子。当我们筛选这些差异时,发现彼此之间不是“性质”有区别而只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别。对你而言,黑暗里的一盏红灯笼可能意味着红宝石和喜悦;绿灯笼可能意味着惨淡。对此我的反应可能也一样。我们交流后表示互相理解。但如果是一名红绿色盲者,红色和绿色对他而言没有任何区别,想让他理解我们的感受则只能告诉他色彩带给我们的心理暗示。天生的盲人则需要获得更多的强调与帮助才能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
于是,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与他人共享的生活,和我们与这个世界其他生命共享的生活是一样的。
通过他人呈现出的共同点,通过我们“站在他人位置上思考问题”的碎片式的能力,通过我们能够理解并拉近的他人的生活,从而丈量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到底有多深。
我希望这次你能站起来反对我,因为我几乎否定了我们有一种显著的能力,那就是在没有理解和关注的情况下就能了解昆虫或动物的“本性”。希望这次的讨论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最终呈现出来的观点是需要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我们了解昆虫或动物“本性”的唯一方法就是注意观察它们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即我们与它们共享的资源。我们获得知识、了解社会并主宰环境的独有方法,是有意无意地审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除了人类之外的外部世界以及我们内心的需求。
事实上,我们只是世界上所有生命中的一种物种而已,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理解力和智商的独特物种。如果只是物理宇宙的成员之一,那么,不管用什么方法,当我们阅读小说、历史、史诗或其他叙事式作品时,我们利用平常观察到的生活和世界,成功地将作品中塑造的“角色”与内在的自我融合到了一起;当我们阅读数学理论、机械原理的论述、科学抽象概念推理或是哲学时,则需要利用我们的洞察力,把自身对此项论述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成功融合到一起。(www.xing528.com)
我们使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是因为我们的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我们唯一的阅读方式。我们对阅读的所有反应,包括所有的笑声与眼泪,所有的欢乐与沮丧,所有的喜悦与忧伤,接纳与反对,理解与洞察,包容与反对等都由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联导致,这二者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相互碰撞。我们笑是因为这两个世界是有关联的,可以被发掘的。
我们已经抓住了阅读中的关键因素,最终得出的结论会使我们受益颇多,在考虑这些之前,让我们暂停一下,带着新的理念回顾一下前面的每一次发现。
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所产生的现实意义犹如网络一般盘根错节,然而,现在我们发现它们会携手建立相互作用的联系。
举个例子,当我们回顾本书前文内容时,我们说阅读作品中的故事能为我们带来现实意义。
当我们调研查阅字典的作用时,我们有了新的发现,了解了为什么我们能用自己的方法不断赋予单词新的含义。
当我们回顾“发现自我的欲求”和“逃离自我的欲求”时,我们发现,我们已经领悟了这些话语的真实含义,面对这些更复杂、更有序的含义,我们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更加深刻清晰地明白了,为什么只针对这些“含义”(也指对这些欲求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我们第一次有了深刻的感受并能进行客观评价(与其他可接受的含义和关系的对比),却不会纠结它们是不是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因为对我们来说,不论怎样,这都将成为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不难看出,自己永远都不会理解自己目前的生活,除非(不管有没有书的帮助)我们带着另一种生活经验去阅读;我们永远无法抓住他人无限丰富的活力,除非我们用了另一个不可能发生的、具有其他潜能的自己去阅读。
我们发现“学习阅读之旅”其实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不断学习进取,提高生活质量,去探索研究这有趣的世界。
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二个论点吧!
我们对阅读的所有反应,不论多短暂或多重要,都是真实的,产生于有意或无意认识到内部世界中各种不同的“自己”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内在的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联,也不是外部世界各方面之间的关联。我们真正要扪心自问的是如何(从我们本能的、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的反应开始)使阅读成为一个帮手,能帮助我们精准无误地辨识这两个世界的本质,还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助我们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
想要得到答案,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不得不去阅读有关这二者关联的新理论,或循环往复地阅读,在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话题里打转。这个问题的一半答案是阅读里的每一条路,都会很快因我们没有弄清楚这二者的关系而变得拥堵,除非我们能一点一滴地学习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半答案则是我们身边的每一种关系,不管是我们有意识关注、评价或无意识接触的,都会成为我们“阅读资本”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将来用来构建精神世界的必需“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