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愈《师说》,直击现实,深见解,透古道

韩愈《师说》,直击现实,深见解,透古道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韩愈②学习提示《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⑥,终不解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51]之。“说”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韩愈《师说》,直击现实,深见解,透古道

(唐)韩愈

学习提示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说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能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通过本文的学习,点燃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51]之。

注释: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说”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②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③学者:求学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指儒家经典。

⑤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⑥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

⑦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⑧闻:知道,懂得。

⑨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⑩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

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⑫是故:因此,所以。

⑬无:无论,不分。

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⑮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⑯出人:超出(一般)人。

⑰犹且:尚且,还。

⑱众人:一般人。

⑲下:低于。

⑳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㉑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㉒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

㉓惑:糊涂。

㉔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文章断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㉕句读之不知:句读不明。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

㉖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要从师,有疑问解不开的却不从师。不,通“否”。

㉗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㉘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㉙百工:各种工匠

㉚相师:拜别人为师。

㉛族:类。

㉜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㉝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㉞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

㉟复:恢复。

㊱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并排。

㊲乃:竟。

㊳欤: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㊴常师:固定的老师。

㊵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㊶苌(chá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

㊷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琴。

㊸老聃(dā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www.xing528.com)

㊹不必:不一定。

㊺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㊻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叫蟠,即李蟠,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㊼六艺经传(zhuàn):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㊽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㊾嘉:赞许。

㊿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51]贻(yí):赠送。

思考与练习

一、预习作业

1.生字注音,并抄写。

谀( ) 欤( ) 郯( ) 苌( )

襄( ) 聃( ) 蟠( ) 贻( )

2.多音字辨析。

读:dòu(句读) 相:xiāng(相互) 传:zhuàn(经传)

dú(读书) xiàng(丞相) chuán(传说)

3.指出下列句子通假字并解释。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或师焉,或不焉。( )

4.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3)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4)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5)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背诵。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熟读课文,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做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1)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_____句。

(2)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后练习

1.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第二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以及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5.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以及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