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主题一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向人们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安排这4篇课文,意在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从而失去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本课的设计围绕阅读理解、感受、运用语言来进行,在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突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借助网络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光年”“洞察”“发现”“发明”的意思,体会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学习作者准确用词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取得的新成就,借助举例子和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规划。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成长在21世纪,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在语文课上经常学习和阅读叙事类或抒情类的文章,也能让他们对科技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充满好奇心。小学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对本课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难以对文字描写的景象形成深切的体会,所以学生只有在课前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教师已经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光年”“洞察”“发现”“发明”的意思,体会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学习作者准确用词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取得的新成就,借助举例子和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借助举例子和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与常态课程对比的优势:
《呼风唤雨的世纪》属于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短短40分钟的学习让他们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对于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作用理解也有不足。但在本教学设计中,借助Keynote和超星慕课平台,使得上天入地、咫尺天涯的科技时代得以充分展示,形成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学生对图文结合、视频展示的科技成就留下深刻印象,真正开阔了眼界,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优势一:利用超星慕课学习平台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作业,使得学生能提前参与学习。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平台提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
优势二:借助技术应用实现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把课前预习、课上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文字语言和科技成就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和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辅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刻理解,更加便捷地实现了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优势三:技术的引入使得在课上难以达到的古今穿越变成了现实,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取更加丰富且直观的学习内容。
优势四:在课堂上通过技术应用将学生的预习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全体同学,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势五:学生可以运用电子书和学习平台在课后继续学习,再次观看自己感兴趣或还没有体验尽兴的内容,尽情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科技成就的魅力。
主题二 我爱首都北京城·珍惜时间
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知识,切实增强课堂实效性。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基于以上教学理论的指导,本节课教师设计利用已有的生活认知,让学生从自己的意识出发,感受时间的特性;通过安排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受每一分钟的重要价值;在分析与思考他人浪费时间原因的过程中,间接内省,领悟如何珍惜时间。
(1)通过多种体验活动与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让学生知道时间是客观存在的、短暂而又重要的,懂得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珍惜时间。
(2)通过重重设问与多种对比,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时间的价值,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让其真正感悟到时间的重要意义,进而激发他们珍惜时间的积极态度。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愿意参与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组织的交流,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愿望比较强。但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因此在学习中,他们往往容易只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一些细节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时间的宝贵有所了解与感悟呢?经过反复的斟酌与推敲,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以学生体验和直观形象感知为主的学习活动,并根据学生个体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发生分化这一特点,增加了大量的有关抽象逻辑思维的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有深刻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重重设问与多种对比,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时间的价值,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时间的重要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积极态度。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与常态课程对比的优势:
本课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优势一:更加准确地了解学情。
课前使用互动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依据学情设计教学提供了依据。
优势二:学习素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受版面限制,传统纸质教材不能放置过多、过大的图片,这给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片所传达的内容。电子教材没有版面的限制,可以通过多张图片表达同一主题,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同时,电子教材中的图片可以根据需要放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看清图片内容的需求。
优势三:扩大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受课时限制,以往教师只能让个别学生参与互动,大多数学生只能做“看客”,得不到互动的机会。互动教学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可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评价的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即时性的教学反馈让教师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方式方法,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优势四:借助多样的体验工具,多种形式地讲解课程内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以往只能呈现文字、图片的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可以呈现多种形式的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游戏等。一方面,使用多种形式的素材讲解课程内容,可以增加课程的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动游戏具有不同的特点,使用多种形式的素材讲解课程内容还能发挥不同素材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教学日志
一 实验完成项目
(1)按计划本次实验课程共6课时,但因为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于当天14:20外出培训,所以第6课时取消,共进行了5课时。
(2)按计划四(1)班讲平板电脑与品社课,四(4)班主讲平板电脑与语文课。
二 实验收获
1.课程实施情况
(1)平板电脑与品社课参与实验课情况
按照“平板电脑:推开数字化学习之门”课程实施计划,薛老师在10月28日与12月2日各有1课时的品社与媒介素养融合实验课,但这两课时均因薛老师有其他工作安排而没有进行。10月28日薛老师的课程由郭老师代替,为相应班级上了平板电脑操作的练习课;12月2日薛老师的课程由王老师代替,为相应班级上了语文课。
反思
对不同职位、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
首先,薛老师是传媒附小最早参与数字化教学实验的教师,目前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平板电脑、超星慕课平台等数字化教学工具,可以自主开展数字化常态教学。但薛老师是学校负责科研的主任,本学期参加市级、区级多项培训,经常需要外出,无法按照项目组制订的做课计划在规定时间讲授实验课。因此,项目组可以由要求薛老师参与实验,改为关注薛老师的常态数字化课程,建议薛老师从日常的数字化教学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其次,薛老师从本学期起正式承担了传媒附小培训新教师的工作,他本人对如何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也很感兴趣,非常希望找到合适的教师合作开展更为系统化的数字化教学实验。薛老师的工作内容及个人兴趣都与项目组的研究目标高度重合,但本学期项目组在制订计划之时以及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与薛老师的沟通不足,导致项目组与薛老师各自为战。在后续研究中,项目组应及时调整与薛老师的关系,将学校的日常工作与课题组的科学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更多新教师在承担科研工作的同时,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2)平板电脑与语文课实施情况
①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手段:iBooks格式电子教材、Bookwidget软件。
②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提前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素材。如为了讲解“合理安排时间”的知识点,提前一周让学生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挑选与分类,作为电子教材的素材,供课堂教学使用,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建议
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提前统计了班上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将这个来自学生生活的数据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且,不只是从“知识→生活”的单向联系,而是“生活→知识→生活”,从生活中搜集素材,用素材讲解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双向互动。这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并提前进行课程设计,提前搜集学生的生活素材。
③学生活动丰富,学生的参与度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在40分钟的时间内,教师设计了3个学生活动,分别对应3个小知识点。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计算自己生命的时钟已经转了多少圈。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数目巨大的结果,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度过了4 730 400分钟(按年龄为9计算);接着老师进行引导,说明生命就是这样一分钟一分钟地积累起来的,而过去的时间都已一去不返。通过亲自计算,学生对时间积累的体验更深,也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已经度过了,甚至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第二个活动是1分钟体验。老师给出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4个小活动,包括“1分钟跳多少个绳?”“1分钟能做多少道口算题?”“1分钟能读多少课文?”“1分钟能背多少个英语单词?”让学生任选其一,在1分钟的时间里体验能够完成多少任务。体验完成后,教师总结出1分钟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得出1分钟很重要的结论。(www.xing528.com)
第三个活动是涂抹生命表格,使用Bookwidget软件,以一格代表一年的时间。在四(3)班,教师要求学生将已经过去的时间和还未到来的时间都涂抹掉,只留当下一年的时间,意在说明只有当下的时间能够把握住,因此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在四(4)班和四(6)班改为保留整个小学6年的时间,但将吃饭、睡觉、娱乐等时间去掉,只留学习的时间,意在说明用来学习的时间其实很少,需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利用时间。通过自己动手涂抹,学生能够体会到用于学习时间的有限,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但教师规定的涂抹标准随意性较大,吃饭、睡觉、娱乐等需要花费时间的估算缺乏科学依据。
建议
在一堂课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多个小活动,不断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但这种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掌控力,能够及时地停止学生活动,确保教学进度。
④树立规则意识,不断强调课堂纪律。
由于C教师讲课的三个班级都不是自己正在教的班,因此在上课之前都会先强调纪律,使用鼓励的方式来建立规则,如教师会说“我要看看这节课是**同学表现得好,还是**同学表现得好”。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断地强调纪律,鼓励好的行为,如“这孩子电子书打开得最快,摆放得最整齐”“六组打开电子书没有声音”“我在等*组的同学”,同时还指出不好的行为,并说明不希望再看到这样的行为等。
反思
如何维持小学生的课堂纪律?(或者说,小学生的课堂应有怎样的纪律?)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观念,不能认为小学生在课堂上会一直非常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不能期望强调一次纪律学生就能保持40分钟。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40分钟的课堂时间不能一直遵守纪律很正常。其次,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特征出发,多学习一些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经验积累。最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⑤教师已经是第二轮参与做课实验,因此与本学期第一次承担做课任务的教师相比,更了解电子教材及其他软件的功能与特性,教学设计融入了更丰富的形式,与教学内容配合得很好。但教师理解媒介素养融合课的教学目标吗?
⑥教师使用的平板电脑操作指令与其他平板电脑课上使用的指令不一致。
教师习惯用“黑屏”的指令,要求“黑屏”,而不需要盖上平板电脑的保护壳。但我们在之前的平板电脑课上一直使用的是“关闭”的指令,要求学生将保护壳盖上,没有使用过“黑屏”的指令。因此,当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黑屏”的指令后,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操作。即使在四(4)班上课之前进行了“黑屏”的说明与练习,学生的操作情况仍然不理想。
反思
数字化教学的课堂规范如何建立?不同教师之间如何配合?
(3)平板电脑与语文课实施情况
①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手段:iBooks格式电子教材、超星慕课平台。
②训练学生的发言:要求发言完整,用语准确,发言时声音洪亮,并为学生的发言提供示范,及时鼓励好的发言,纠正不恰当的发言。
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把题目和答案都读进去,这样的发言是完整的,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学生调整音量后立即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同学们都这样发言”。再如当一位学生的答案不全面,而另一位同学对该答案的评价为“不对”时,王老师纠正学生的评价语言,说明不是“不对”而是“不完整”,要求学生用语准确,并且尊重同学。
③教师积极乐观、不怕困难的态度具有感染力。
教师在参与做课的整个过程中都保持着这种积极的态度,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虽然要学习使用很多新的东西,压力比较大,但教师表现出的情绪是积极乐观的,对于了解了很多新的教学软件感到很开心。这种面对新知识积极好学、不怕压力和困难的精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第二,面对学生,教师也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感到高兴;对学生不偏心,允许学生犯错误,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
第三,面对意外情况不慌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当设备出现问题,上课之前没有完成学生机的同步而影响了教学时,教师首先会跟学生解释原因,说是工程师为了让大家阅读到更精美的电子书,中午牺牲了休息的时间又进行了修改,请大家期待;在等待的过程中表扬学生积极准备耳机的行为,安抚学生的情绪;当确定全部学生机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步后,及时调整为每个小组使用一台学生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对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表扬。
反思
教师的知识与人格,哪一个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大?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人格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学生经常会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而不愿意学习相应的学科,特别是在孩子年龄小、理性思考能力不足的时候更是如此。相反,如果教师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会增强学生对相应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人格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价值观等产生影响,这比单纯的传递知识影响更大。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兼具二者更好,对学生来说更宝贵。
④教师去年已经参与过培训,并且听课次数多达11次,本学期实验听课次数也已多达8次,但真正做课是第一次。虽然之前有过多次观摩,但第一次自己做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堂指令不清晰、操作不熟练等。
反思
“做中学”或“亲身尝试”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再多的观摩都不能取代“亲自实践”的作用。“做中学”符合人类的学习规律,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也是如此。因此,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包含“知识/技能学习”与“亲自探索”两个环节,“学习”是指通过观摩等方式学习间接经验,“探索”则指通过自己亲自做,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以及师资培训中缺少“探索”的环节,亟须改进。
⑤教师的操作指令不清晰,用语不规范。
反思
数字化教学中,操作指令及其他用语需要逐步规范。如“推送”“黑屏”等指令,“iTeach”“iBooks”等软件的名称在使用时存在不清晰、不规范的问题。如何建立规范的数字化教学用语是值得项目组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4)电子教材的制作
本学期的实验截至目前已经制作并使用了5个新的电子教材,分别是语文学科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和《呼风唤雨的世纪》,品社学科的《时间》。
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
●人力不足,只有一位工程师负责电子教材的制作。电子教材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能和时间,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制作,需要配备大量的人力。
●难以找到恰当的素材。目前纸质版的教材只能为电子教材提供文字和部分图片,视频等其他资料都需要另外搜集或重新制作。而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一方面不一定符合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涉及版权问题。因此,制作电子教材的素材从何而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对电子教材的掌握程度较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难以发挥电子教材的
强大功能。因此,仅仅拥有电子教材这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5)设备问题
①因为对教师使用的电子教材进行了修改,所以需要同步师生平板电脑,而同步时要求对软件进行更新,导致同步时间超出了预期,没能在上课之前完成。
建议
发现问题及时修改电子教材是好的,但一定要预留出更多的同步时间,防止出现要求软件更新等意外情况。项目组成员对设备的特性仍需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②目前实验使用的iPad为公用设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学生的学习痕迹无法保留。学生只在当堂课上使用,下课就要把学习痕迹清除,无法保留笔记。其次,学生在课堂上使用iPad的时间有限,而iPad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又无法延伸到课外,无法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巩固练习。
(6)听课情况
●传媒附小听课教师共4人。
●《工人日报》记者(中国传媒大学2011级传媒教育专业毕业生)听课后对教师进行了采访。
2.苹果公司为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拍摄iPad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宣传片
拍摄进度快,一天完成拍摄,多次重复拍摄的镜头较少。与上学期拍摄微课的情况相比,此次拍摄进度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前期准备充分。在开拍之前,准备了详尽的拍摄脚本,拍摄方与拍摄对象都已经熟悉了拍摄内容;教师对需要拍摄的内容进行了提前练习。
●拍摄人员为大四学生,技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拍摄经验。
●拍摄内容比较简单,不需要同期声。
拍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多年实验积累了较多的素材,但适合展示的素材较少。
建议
记录型素材与展示型素材不同,平时实验过程中的录像、照片主要用于记录,如果用于展示则需要进行专门设计和制作。同时,提升项目组成员本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助于提升素材的质量。
3. 学生课外辅导情况
自第四课“谁的手指更灵活”后,开辟了每周一、周五中午12:20—13:20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原因主要包括:
●多项课程作业需要学生使用电脑或平板电脑完成,并上传到超星慕课平台。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这两个时段可为有问题的学生答疑解惑。
●部分学生因为家长不支持或网络环境不好等原因,无法在家中完成作业,辅
导时间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公用设备,使他们能在学校完成作业。
建议
教师做好协调工作,每周一、周五的辅导时间要保证至少一人能够进行辅导;如果协调不开,要提前告知班主任,让班主任通知学生。
三 下一阶段实验内容
实验课第十三讲“我是图片小达人”。
附:
1.四(1)班实验课实施情况
授课情况
2.四(2)班实验课实施情况
学生小组共同阅读电子书
3.四(3)班实验课实施情况
学生进行1分钟体验活动
4.四(4)班实验课实施情况
学生重新制作时间表
5.四(5)班没有实施实验课
6.四(6)班实验课实施情况(无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