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立意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意味着逆向立意可以不加思索便能准确掌握。不了解逆向立意的复杂性,很容易把逆向立意搞成“抬杠”。下面试举逆向立意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以窥其复杂性之一斑。
(一)直接成立的逆向立意
在传统观念上,“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孔夫子面前卖《三字经》”等,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在行家里手面前显才露能,是不知深浅的自我表现行为。客观地说,这些定论也确有其历史的真理性,人们对鲁班、关公、孔子这些大师大家的认可已形成思维定势。可时至今日,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知识不断丰富,许多已是“定论”的社会历史基础变化了。而今,人们以为,“弄斧”必到“班门”,“耍刀”必到“关门”,“卖《三字经》”必到“孔门”,这并不是否定大师大家的专长,主要是求教于大师大家以求指导,寻求更大的发展乃至超越他们,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观念对“班门弄斧”的否定,时新见解对它的肯定,就构成一对逆向立意。弄斧必到“班门”这一逆向立意可以直接成立。当然,它并不排斥原立意的成立,至少可各分半壁江山。
毋庸讳言,这样可以直接成立的逆向立意不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的,比这种形式更具广泛性的一种形式就是间接成立的形式。
(二)间接成立的逆向立意
逆向立意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原命题的本意进行条分缕析,从而对其中关键词意进行符合现实意义的引申,在确定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必要联系,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生命力后,才能成立。婚姻生活中“喜新厌旧”的行为,从道德出发,从古到今都不足称道且人人唾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把“新”“旧”引申开去,用“新”指社会生活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方法”“新事物”,用“旧”指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旧思想”“老观念”,则应该“喜新厌旧”。其实这颇有点“借体载魂”的意味,“体”是旧体,“魂”已不是旧体的魂,而是新的魂了。这是因为把“喜新厌旧”加以引申后,有了现实感,在现实生活中能用以指导人们了解新事物,形成新认识,才间接地构成了逆向立意——喜“新”厌“旧”。
本义和引申义之间不能建立起符合现实社会认识规律的必然联系,则逆向立意就不能成立。可见这种间接成立的逆向立意具有广泛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弥补这方面不足的另一种形式是部分成立的形式。(www.xing528.com)
(三)部分成立的逆向立意
有个成语是“近墨者黑”,我们由此引申也说“近墨者未必黑”。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遵奉“近墨者黑”的古训,然而,如果当“近墨者未必黑”的话题呈现于试卷卷面时,学生不但没有惊慌,反而侃侃而谈,写出许多好文章。其实这正是逆向立意的思维在学生头脑中开拓出的一片新天地。“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不是矛盾的,两者互为逆向立意,可以并存。从逻辑上讲,这是一对或然性肯定、否定判断,可以同真。模态判断反映人们对有些属性是某些事物可能具有(或不具有)的,有些属性是必然的属于(或不属于)某一事物的这些情况的判断。或然判断是模态判断的一种,所谓“或然”就是“未必这样”“不一定这样”的意思。这种部分成立的逆向立意一定要符合模态判断(推理)的要求,否则不能拟出合乎逻辑规律的逆向立意。
尽管逆向立意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且有广泛的实用性,但也不是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拟成逆向立意,因此切不可忽视以下不能成立的立意现象。
(四)不能成立的逆向立意
尽管许多命题与其逆向立意可同时存在:有的是两者各据“半壁江山”,有的是“借体载魂”,有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本质上是不排斥的;但是,许多命题现在不能、将来也必定不能拟成逆向立意,若硬要拟出则必定是荒谬的。如把“地球是圆的”拟成“地球不是(或不一定是)圆的”,无视客观事实;把“侵略战争是一场灾难”美化拟成“侵略战争就是好”,违背唯物论的辩证法;把“要夹起尾巴做人”拟成“不要夹起尾巴做人”,违反逻辑规律。
总之,逆向立意的成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不能无视客观事实,不能违背认识论,不能违反逻辑规律,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有鲜明积极的现实意义。有的逆向立意尽管可以成立,但由于或是立意平淡,或是立意充满消极意义,那也是不足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