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一种情绪的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都处予最佳发挥状态。可以说只有融化在兴趣里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活知识。因此,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紧扣课文内容的趣味性的典型事例或寓言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例如,教授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运用比喻论证论述“拿来主义”,但前一部分却用很多文字去论述“送去主义”,那么,如何迅速切入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我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天津作家冯骥才,在一次出访法国的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争先恐后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会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不,人吃了猪肉不会也不可能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也不可能变成牛!“冯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他的风趣、幽默博得了满堂的喝采。我接着提出问题: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出:鲁迅先生论述“拿来”文化的遗产也运用了这样的修辞方法。这样,直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避免教学开篇就讲时代背景,解文章题意或找出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等呆板的教学模式,学生听来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同样,在讲课文比喻论证时,引入《半月谈》针对改革开放所设比喻:人们为了呼吸窗外的新鲜空气,就打开窗户。结果,进来的不仅仅是空气,也飞进了苍绳、蚊子。怎么办?师生共同创设比喻的后半部分。得出:有的人是愤然关窗,有的人是不理不睬;正确的则是安上纱窗,这样,既能使空气流通,又能防止苍蝇、蚊子飞进来。由课内延展课外,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迁移,能力也获得了提高。(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