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要合理安排。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信息的质和量,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安排。这是形成跌宕起伏的教学节奏的前提。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突出重点,难易相间
一篇课文的教学,面面俱到,一味求全,只能象小河流水平平而过,没有起伏。因此,我们要从整个教学计划、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教学上的重点,抓住教学上的难点。对于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要“重锤敲打”;对于次要的部分则“轻轻扣击”。这样,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节奏感。
当然,从一堂课看,重点和难点还不能过多。否则,重点不“重”,整个教学旋律强音迭起,学生难于接受。因此在教学安排时,还必须做到重点分散,难易相间,把课上得富有节奏感,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兴奋状态。
(二)速度得当,安排科学(www.xing528.com)
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教师向学生输出的知识信息量的多少,就构成了教学节奏速度的快慢。教学节奏的快慢的确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信息反馈。有些教师上课的节奏,有两种不良的倾向:其一是教学节奏太快,倾盆大雨,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其二是教学节奏过慢,烦琐的分析、重复的讲解,传递的知识信息量太少,使学生常常感到厌烦。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学节奏慢是普遍现象。近几年,一些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普遍增加了教材的篇数,加快了教学的节奏,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利用率。这些经验,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
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学的节奏和速度又要快慢交替。既有适当的“快拍子”,又有适当的“慢拍子”,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感受处于连续回复状态。这样就能避免因长时间的紧张而过于疲劳,产生思维抑制;或因情绪的过于松弛,而分散注意力的现象。
(三)依据课文,巧于设计
语文课,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教学而进行的。文章的本身有抑有扬,有张有弛,有开有合,有虚有实。一句话,有着内在的起伏变化的节奏。备课时,就必须依据文章本身的起伏和节奏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课才能上得不松弦、不邋遢,才能环环相扣,有着与文章的起伏变化合拍、和谐的教学节奏。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同志教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根据这篇游记由“泉水”作为提挈全文的线索,从“朝真洞”写到“冰壶洞”、再写到“双龙洞”的起承转合的节奏特点,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地进行教学,因此,把课上得有张有弛,有板有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