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更新教育理念,研训促教学,助力教师成长

更新教育理念,研训促教学,助力教师成长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它是教师成长的一只方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利于学习掌握他人先进的教学态度、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理念,研训促教学,助力教师成长

教育科研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不断革新,教师也实现了被动教研向自主教研的角色转换,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技能培训的重要举措。高水平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在学校工作中,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它是教师成长的一只方舟。因此,做好校本培训工作非常重要,自新课程实验改革以来,学校积极创新,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内容和渠道,大力开展多种形式且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目的,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建立为学校与学生服务的学习型组织、培养造就学习型教师为目标,以课程与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以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营造氛围,提供平台。主要有:

(一)努力开发课程改革的智力资源:校本教研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开展了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多种形式且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和展示的平台。

建立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身体力行者,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主抓校本教研,制定适合学校实际校本教研制度和校本教研计划,发动、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广泛地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是“立足质量工程、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研活动中,遵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校领导即是校本教研的设计者,还是校本教研的积极参与者,校本教研以“教、研、训一体化”为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主要开展了课堂教学岗位练兵听评课活动、集体备课、新老结对帮扶、开展问题会诊活动、抓教学常规、开展优质课比赛活动、案例分析、举办“新课程研讨交流会”“教育论坛”“专题讲座”活动、召开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做学习笔记等。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利于学习掌握他人先进的教学态度、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践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效果。目前,实验教师普遍感到缺乏专业指导,综合适应能力差,教育创新能力不足,不知怎样才能依据课标科学把握和处理教材,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从这个现实出发,我校以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交流、研讨的对象,把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实践、研究和成长的基地,整合各种教学和研究的资源,下大力气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除常规的校本教研活动外(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优质课),适应稳步推进课改工作的要求,因地制宜,创新校本教研模式,连续举办了四届“高中新课程研讨交流会”,创办了校本“教育教学论坛”,开展了人人过关的课堂教学“岗位练兵”听、评课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周”等,并形成了相应的实施和管理办法,把校本教研融入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促使教师在座谈、交流、碰撞、研讨、反思中互助合作,优势互补,激活并发现教师在新课程实践活动中转瞬即逝的智慧之光和虽有感悟却难以言表、尚未系统化的闪光点,重视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慧的开发与整合,使那些转瞬即逝的教学机智、教学创新或教育智慧不断得到强化、系统化地总结和提升。

实践证明,教师的真正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新课程的践行也不在于脱产学习。只有在课改实践的反思中,在信息交流、深度讨论、平等对话、教学研讨的交流平台上,才能发挥教师在课改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现教师的闪光点,改变教师“个人+专业”的封闭性工作方式,在互助互作、开放开化中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共享教研经验和专业资源,提高校本教研的效能,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

正是由于没有只停留在空泛的口头上的“叙事研究”或“行动研究”上,而是从课改实践的点滴问题,从身边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把问题作为课题,营造了重实践、重研讨、重互助、重交流、重学习、重总结的校本教研风气,我校教师参与课改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教师们敢于并善于在实践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在碰撞中激发,在总结中提升,在反思中创新。我校语文教师戴道、张俊奎在校本教材的开发和选修课的开设层面,互助合作,在劳动中获得了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的“双丰收”,代表我校参加了2006年3月在绍兴召开的“全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并作为唯一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代表作了大会发言,得到了人教社编审教材主编顾之川教授的高度评价。我校也因化学组有效的校本教研与实践而被评为全国化学新课程实验先进学校,并代表固原市参加了2006年4月在烟台举行的“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成果展示活动”。我校于2005年5月被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评为2004年度“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二)着力抓好课程改革的关键:校本培训

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教师,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让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我们认为,观念是“总开关”要先给教师“换脑”,只有教师取得了认识上的一致,并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www.xing528.com)

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是关键,我校把教师作为课改培训的主体。经多种方式的培训,深入教师心灵,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以期收到最佳效果。既进行理论培训,更要进行学科培训,使教师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把课改前后的优势进行有效整合;研修式培训因地制宜,实效性强,有助于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研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为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制定了相应措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晋级,大都在新课改成绩突出者中推荐,对发表新课改论文的老师给予奖励,对热爱读书钻研学习的老师进行表扬。这种氛围的营造,使大部分教师体验到新课改带来的全新生活,创新的活力代替了职业倦怠,进修学习已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校在东山坡教师培训基地共开展新课程专题研讨活动8次(含与银川二中交流研讨和联办优秀课比赛活动);利用教工例会时间聘请校内外专家或资深教师举办大型专题培训讲座二十余次;外派教师参加区内外各级各类新课程研讨学习活动140多人次;编辑刊印校刊《教育实践与研究》28期,为老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通过它也把我们的优秀教师宣传到社会各界,扩大了老师的知名度,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印发《课改简报》17期;印发《教科研快讯》12期;印发《二中书韵》6期,及时总结反馈我校的课改实施情况及进展成果。我校于2005年3月、2006年3月两次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全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三)全力推进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集体备课

备课就是对教学活动做综合设计,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课既要备课标和教材,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备课还要备学生,了解与分析学生学习与接受新教材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等,从而正确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备课既要熟悉教学内容要点,还要备教具、备教学方法,从而恰当地安排教学程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一定的预测和对策准备。备课的书面成果是教学计划,特别是教学设计(教案),抓好教案的检查指导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我校倡导教师开展课前备、课中备、课后备及备教法、备学法、备课件等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力求避免教师个体备课势单力薄、单打独斗的不足,开发教师的个体潜能,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交流出真知,研讨出效率”,这是我校在提倡落实集体备课工作中得出的经验总结。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我们认为,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一标多本背景下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新旧教材知识的整合、重难点知识的确定和突破、课件资源开发和共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增大课堂知识容量等现实问题一古脑儿同时摆在了教师面前,陌生而繁重,依靠教师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如课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同一备课组可以将章节、单元的备课任务按计划分配给每位教师作为主备人,以主备人写出备课提纲及计划方案,其他教师集体研讨,经过再加工形成实施方案,其间也许会有分歧,乃至争论,也就是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件资源的锤炼和完善。

我校实行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的操作方式,力求避免教师个体备课势单力薄、单打独斗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同时开发教师的个体优势及潜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为年青教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从众多的教学风格各异的优秀教师中获得帮助和启发,开发和整合教师群体的智力资源提供了较为宽广的教研平台,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也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校2004届高二语文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形成的《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实践与思考》对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就很有指导意义,在2006年全区语文新课程研讨交流会上得到了区教研室专家的高度评价和与会的来自全区各校的语文同行的广泛认同,反响热烈。

(四)继续推行并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师徒带教制”

“师徒带教制”作为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已坚持多年。为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专业优势和教学技能的引领作用,我校继续在校内推行并完善“师徒带教制’。凡教龄或校龄不足三年的年轻教师必须拜师,师徒结对,带教学、带作风、带师德、带技艺,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相互听课,共同备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切磋研究,以共同提高。带教教师具体负责指导被带教教师的备课、听课、做课、教研、课堂教学等,学校制定了带教制度和‘带教活动规程’检查评价,直到被带教教师的过关汇报课合格为止。带教过程也是师徒双方彼此学习,切磋研究,相互提高的过程。这不仅使有经验的老教师能不断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发挥自身优势,提携新人,而且能使被带教教师缩短时间,缩小差距,快速步入教学轨道,推进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结对师徒双方确定目标任务,通过教研组、教科室和教务处及时检查和评价,帮助青年教师或新进教师适应二中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尽快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骨干教师。

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仅实现了凝聚一批人、培养一批人、锻炼一批人、提高一批人的目的,而且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的自觉学习和研究已蔚然成风。学校教科研活动不仅为学校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且增强了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使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