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聆听教诲:启迪与感悟

聆听教诲:启迪与感悟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学习了课堂教改的操作点及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我们今后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地学生的教案和导学案及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们对导学案的模式化编制,学习流程的指导,到每节课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导学环节的针对性调整,熟练组织课堂互动研讨,提升学生主讲、质疑、竞争等主动探究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聆听教诲:启迪与感悟

(一)提升了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

在20天的学习研修中,我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和拓展,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要站在社会科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来思考,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因为思维是人文学科的灵魂。思维的习惯、思维的方法(包括社会的发展史,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等)、思维的眼界、思维的力量,是可以让每一个人终身得益的宝贵财富!

(二)进一步思考和认识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服务于学”,思政课堂教学学科核心素养(“部分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提出绝非偶然,是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转型、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所采取的必然措施。作为当代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国的基础教育的长处要发扬光大,如落实双基、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注重思维能力培养、启发式教学、独立思考、交流互补、以人为本等等。而我国基础教育的不足之处要弥补:如师生间关系不够平等,师生间情感交流欠缺,学以致用不够,教学方法上开放意识不足,教材的面貌过于呆板、不够活泼与吸引人,学习的知识广度过窄但深度过大,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还未放到应有的重视地位上,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想象能力这四大方面更要加强。

(三)优化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教学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的四大转变(从“重教”到“重学”,从“重知识点”到“重学生知识结构”,从“重传授”到“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从手段单一到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引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例如学习了课堂教改的操作点(先学先练,预习检测,互动教学,达标检测,复习巩固)及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我们今后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地学生的教案和导学案及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们对导学案的模式化编制,学习流程的指导,到每节课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导学环节的针对性调整,熟练组织课堂互动研讨,提升学生主讲、质疑、竞争等主动探究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四)提高课堂观察技术和能力,推动聚焦课堂的校本研修

课堂观察最重要是对课的理解和分析框架。课堂观察主要的分析框架(基本指标设计)与课堂的“认知性本质”相联系的指标——教学内容,时间过程,教学语言关键事件,学法、教法,人际互动。在课堂观察中,可以使用适当的符号予以记录。课堂观察应当遵循“记录—诊断—评价—改进”的技术路线,基于事实反思存在的经验和问题,揭示有效教学的机理,从而寻求课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传统与现代结合,改进课堂实录技术。提倡每学期一个学科选一个主题、选一个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研究。(www.xing528.com)

这里的老师的听课记录“具体事实”(量化、质性事实),评课注重课的过程环节,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师的语言,课堂互动,教法与学法,时间分配。对每个细节、每个环节的研讨,这种叫真的态度真是令我折服。真正做到听课—评课—交流—反思,最后共同提高。

每个老师都会根据工作事项、目标陈述和成员分工,完成项目小组的研究任务,形成案例报告,最后以论文研究报告、案例报告、制度文本、其他等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教学和教研能手。

说到底,学生上课学得轻松,但是教师课下的付出却是双倍甚至更多。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他们这些老师是在用心教学,用心工作,把教书当作事业来经营。通过这次学习,我开阔了视野,看到了自己许多不足的地方,发现了自己差距。学习是短暂的,但是将所学加以自己的思维应用到工作中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多思考,找出各种适合于自己工作实际的方法,真正的为工作服务!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更新,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与交融。此次专业化培训之行,收获的不光是专家的研究成果,更有价值的是交流学习中的所得与自身教育实际结合的心得体会,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生成长,教师成功。

感谢深圳市委组织部、深圳市教育局及深圳城市学院领导的顶层设计和老师的教育帮扶!感谢固原市委组织部、固原市人社局、固原市教育局和固原二中给了我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将努力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结成丰硕的成果!

感谢专家和领导!感谢老师和学员!共勉!

2014年12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